建筑工程地基与基础施工技术

2015-07-17 130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发展,更多大型的现代化工程项目不断地涌现,而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密不可分。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是整个建筑工程的根基,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做好地基与基础的相关工作,才能有效地保证工程建设的根本质量。本文对地基与基础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一些施工措施进行了探讨。
 
  1.地基与基础工程的重要性
 
  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称为地基,承受基础以及上部结构的各种作用,因此地基必须坚固、稳定而可靠。地基不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但它对保证建筑物的坚固耐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是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往往就是由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来决定的,特别是我国作为一个土地面积辽阔的国家,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情况往往会随着地域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对工程建设中的地基施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对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直以来,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被很好的解决。
 
  2.我国工程项目地基与基础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对于整个工程项目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我们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1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塌方问题
 
  在工程项目的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塌方。在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塌方,必然会使地基土受到扰动,进而影响到地基的整体承载力和稳定性,不仅会影响工程建设,还会给周边建筑物带来影响,甚至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以及人员伤亡。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并穿过不同的土层时,如果不根据不同土层的工程特性(地基土的内摩擦角,粘聚力等)来确定基坑边坡开挖坡度与支护的方法,就会使边坡顶部受到堆载或外力的振动作用产生变形,由此引发塌方问题。在土方开挖时施工不当,或因需作支护的边坡土体而没有做支护,也会造成塌方。
 
  2.2地基与基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缺乏保护
 
  在工程项目的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地基与基础工程缺乏足够的保护,特别是在长江以南多雨地区进行的工程施工,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地下水问题,就会对地基与基础工程建设带来严重的危害。地基与基础工程缺乏足够的保护,或防水、排水措施不到位,就会造成地基与基础进水,致使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困难,对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也会有所影响。特别是在雨季,要尽量减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坑出现大量积水的情况,对于被水浸泡的地基表层土要将其松软部分清除或换填。
 
  2.3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管理不善
 
  在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理和施工方的人为疏忽也会对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如施工管理人员施工与管理的疏忽造成基坑开挖与设计不符,从而导致基坑底部的抗剪切力度不够,造成基坑底部的变形,影响地基与基础的施工质量。
 
  3.地基与基础工程的具体施工技术
 
  3.1换土垫层技术
 
  地基土中空隙较多,如果其遇到水就很容易发生膨胀,而失水过多就会发生收缩,这种地基可变性比较大,如果采用其作为现代房屋建筑的地基的话,致使房屋结构存在很多影响其稳定性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如果在现代房屋建筑中遇到了这种地基,就要对现场的总体地质、水质等自然情况进行收集和分析,综合掌握“土质含水量、膨胀率、自由膨胀率”等数据,根据这些信息与数据,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对于换填土垫层处理,其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是控制好“湿陷程度、地下水位对膨胀性地基带来的影响”,如果拟建建筑物地区地下水位比较深,而且地基中的膨胀性土层较厚,这时就要尽量采用浅埋基础,主要目的在于减小地基土所发生的变形量。那么,如果地基中的膨胀性土壤在地表以下的3米,并且厚度在1米左右时,就可以采用全部挖出替换的方式,替换土可以是砂土、粘土。如果该地基中所含有的膨胀性土壤比较多,不能满足建筑物承载力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处理。
 
  3.2排水固结技术
 
  排水固结技术的使用目的在于提高现代房屋建筑的地基稳定性,减少地基出现较大的沉降。该方法主要是利用排水井的方式把地基中的大部分水排除出去,这样地基中的空隙就会逐渐减小,地基的稳定性和有效应力都会有所提升,避免在建筑物完工之后地基发生沉降给建筑物造成损害。而排水固结方法的实施方式主要有:第一,电渗排水;该方法主要应用于粘性较大的地基土排水中,也可以用来降低地下水的水位,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地基的承载力以满足现代房屋建筑的承载要求,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主要实施方法是在中插入一个金属的电极,该电极要接通直流电,这样在地下就会形成一个直流电场,电场的电流会推动着地基中的水“从阳极流向阴极”,从而把水集中到阴极排出;第二,堆载预压;这种堆载预压的排水方法就是指在建设建筑物之前,在地基上进行预先堆载,堆载物体的重量要大于拟建建筑物的重量,地基在这些重力的作用下就会发生沉降,这样就能够在房屋建设之前实现对地基的沉降处理;第三,砂井排水法;该方法的实现是在地基土中设置多个砂井,并在砂井上铺设垫层,这样排水通道增多,排水距离就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提高了排水固结效率,缩短了工程的工期。
 
  3.3混凝土基础施工技术
 
  混凝土的灌注是房屋建筑工程地基与基础施工的关键环节。混凝土的灌注过程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混凝土和易性以及坍落度等关键指标进行严格检查、控制。水下灌注混凝土时,其坍落度应控制在18~22cm;2)在灌注混凝土的过程中,要将导管下口、孔底之间的距离控制在20~40cm,要保证混凝土充足,能让导管埋入深度在1m以上,还要保证封底情况良好才可继续进行灌注;3)灌注的整个过程要连续有序,当导管中的混凝土还未装满时,应慢慢灌注,不可急躁,避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空气囊,进而导致混凝土无法灌注或将导管压漏;4)导管在提升的过程中,其位置应保持居中,提升高度由埋深确定,要保证提升之后的导管埋深至少2m,不可超过6m。
 
  4.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地增长,可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减少,房屋建筑朝着高层建筑发展的趋势和需求日益明显,对建筑工程地基与基础施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施工作为一个工程项目施工的首要环节,其施工质量控制的意义极其重要,而项目人员的管理及施工技术对于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江正荣.我国地基与基础施工技术的新进展—新版《建筑施工手册》第12章内容精选[J].建筑技术,1997,(05).
 
  [2]马胜伟.建筑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9).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