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两湖隧道建设迎来首个节点 A区围堰提前合龙

2020-08-12 670 0

位于东湖风光村的A区围堰已合龙。

备受市民关注的武汉两湖隧道工程开工建设以来,进展如何?连日探访发现,武汉两湖隧道工程东湖段首开段施工A区围堰已于日前正式合龙,这也是该隧道建设首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施工节点。据介绍,与两湖隧道建设相关的5处还湖工程,也都在同步展开。

优化施工提升效率,清淤处理降低粉尘噪音

8月7日中午,卓刀泉北路东侧的东湖子湖庙湖,湖中已筑起一道长长的堤坝。据介绍,8月3日晚,两湖隧道首开段关键控制工区的关键节点——位于风光村约400米的A区围堰已经顺利合龙。目前正在将围堰内的湖水抽排干,随后再将湖底进行固化和平整,为后续主体单位隧道盾构施工准备好场地。这里正是盾构机始发下井的地方。

据施工方相关负责人介绍,6月30日他们正式进场施工,其间克服了诸多困难,提前多天完成A区围堰合龙,为后续工作争取了时间。

相邻的B区围堰内,湖面上有一艘工程船正在作业,袁书文介绍,这是环保疏浚船。传统的清淤施工法,要在围堰合龙后再进行抽水、清淤和场地固化平整,工序“串联”,比较耗时。目前在围堰施工的同时,环保疏浚船可以不停地将围堰内的泥水混合物抽排至淤泥处理站,进行脱水固结处理,不受天气影响,工序“并联”进行。此前A区围堰施工时,疏浚船也进行了同样作业。

经多方协调,争取到使用东湖郊区周边现有的淤泥处理站,通过疏浚船抽排方式进行浮淤清理。既节约了工期,更大大降低了浮淤现场固化拌和造成的粉尘和噪音污染,减轻了在城区运输的交通压力。

工地围挡化身东湖“移动文化墙”,优化方案保护水杉

沿着施工现场行走,施工围挡不仅干净整洁,还充满美感:围挡表面全部用草绿色的人工草坪覆盖,还有造型别致的彩色枝叶点缀其间,构成垂直绿化景观。

施工围挡上,文明用语和描写东湖的诗词句有序排开,融情于景,将围挡变成了“移动的文化墙”。此外,施工方还张贴了10余组告示牌,包括施工告示、绕行提示、利用水体告示、扬尘治理告示等便民信息。上面主动留下建设、施工等相关单位负责人电话,方便与市民进行沟通。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多措并举,尽最大努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东湖东路绿道两侧,密集地种植着高大的水杉,其中至少有6棵直径40多厘米的水杉对施工影响较大。

施工单位会同甲方、设计、建设单位,先后多次优化施工方案,就是为了尽量不移栽这些水杉”。在施工现场还看到,沿路的水杉树干上,都缠着保护布,避免施工中的无意擦碰。

湖泊水域面积不减反增,还湖建设更是护湖工程

8月9日下午3时,在青王公路旁的九峰养殖场地块,数十名施工人员正在用镰刀清理杂草,挖掘机在平整场地,不远处就是东湖水域,一群白鹭正在湖边悠闲觅食。这里是两湖隧道还湖施工现场,施工围挡已布置完毕,进出口便道施工完成,现场清杂工作临近完工,临时办公点等设施一应俱全。

已经清理出来的场地,都覆盖着绿色的护网,实现裸土全覆盖。这里将实现还湖10557平方米,开挖土方及清淤40000多方。现场施工负责人介绍,在东湖边施工,环保措施尤其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工地初水都将沉淀后进入市政管网,引入附近的污水处理泵站处理,不让一滴污水排入东湖。

据悉,除了该处还湖项目,另外还有位于植物园路、团山路、银杏园路、新武东村等路段的4处还湖项目均已全面铺开,总还湖面积91670平方米,而两湖隧道工程建设需占用的东湖水域面积,总共为71933平方米。

“为保障湖泊现有水域面积、调蓄容积不减少,施工方按照批复的设计还湖方案,采取就近挖地还湖或改造现有湖边塘的方式进行补偿。”相关施工负责人介绍,通过还湖工程,可以保证东湖面积和库容不减反增。在进行还湖施工的同时,还将对补偿区域新形成的岸线实施生态性修复,使之与周边现有岸线良好衔接,保证新旧岸线的融合性与连续性。

两湖隧道设计技术国际领先,防灾救援上“双保险”

作为城市特长湖底隧道,两湖隧道的安全性如何保证?工程设计单位铁四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两湖隧道建设条件复杂、技术难点多,设计过程中从交通功能、施工工法、结构安全、防灾疏散、运营管理、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技术创新,呈现多个亮点,综合体现了武汉设计之都国际领先的设计技术水平。

两湖隧道下穿东湖路段位于东湖宾馆附近,紧邻水果湖隧道出入口,传统的明挖施工工法要对东湖路“开膛破肚”,施工期对东湖路的交通更是雪上加霜,显然不合理。因此只能考虑采用暗挖工法。设计人员对盾构、矿山法、顶管法等多种工法进行了综合比选,由于施工场地和距离问题,最终推荐采用了既不影响地面交通,又经济灵活的矿山法。

由于隧道是封闭型结构形式,一旦发生火灾,具有发展迅速、温度高、持续时间长、救援困难等特点。水下隧道呈“V”型纵坡,隧道长度较大,火灾发生后,一方面烟气对隧道内人员安全有较大影响,另一方面钢筋混凝土结构受火灾影响极易发生爆裂和破坏,大幅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

针对这两方面问题,两湖隧道在设计上已经超前考虑,上了“双保险”。

针对烟气扩散问题,两湖隧道利用隧道的富余空间,在盾构段均设置了单独的排烟系统。发生火灾时,开启排烟设备,将烟气全部吸入烟道,实现“人烟分道扬镳”,防止疏散人员发生窒息。

针对结构耐火的问题,两湖隧道首先考虑从结构本身入手,在施工期间给混凝土添加高分子纤维和钢纤维,为隧道结构“强本固基”,同时施工期采用耐火模板作为永久结构的一部分,给隧道增加永久“防火服”,大幅提高两湖隧道的耐火能力。

隧道废气无害化处理,消防设施全覆盖保安全

据悉,两湖隧道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尾气净化技术,将隧道内部分废气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放,最大程度保护东湖风景区空气环境,为隧道内驾驶人员提供了良好舒适的行车条件。

两湖隧道(东湖段)秦园路接线主线隧道长6240米,二环线主线隧道长4310米,属于超大规模的水下隧道工程,且秦园路线和二环线的入口相距极远,整个隧道呈“Y”字形分叉,这就给隧道的消防系统供水安全带来极大难度。

为充分保障隧道消防系统供水安全性和可靠性,在隧道“Y”形结构上的3个点上各设置了1个消防泵房及相应配套消防水池,对整个隧道进行分区管理和运行。即使隧道消防时出现特殊情况,着火点所在分区的消防泵房无法正常供水时,还可以紧急启动其他分区的消防泵房以提供消防支援,多层次全方位保护隧道安全。

同时,两湖隧道消防灭火设施包含泡沫水喷雾系统、消火栓系统和灭火器系统。其中,泡沫水喷雾系统可根据隧道火灾报警系统自动启动,能在发生火情的第一时间及时开展消防灭火工作,快速扑灭初期火灾,降低不确定风险,最大程度地保护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