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建筑施工起重机械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二)

2015-08-04 661 0

   第四章使用与维修
 
  第十六条起重机械设备的使用单位应当在起重机械设备安装验收合格之日起30日内,到建设工程所在地设区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起重机械设备登记。登记标记应当置于或者附着于该机械设备的显著位置。登记时,应当提供以下资料:
 
  (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二)国家颁发的生产许可证。未实行许可证的产品应当提供省级以上有关部门的产品鉴定书;
 
  (三)产品合格证和注册商标;
 
  (四)安装合同;
 
  (五)检验检测机构签发的检测报告。
 
  登记部门应当按机种分类统一编号。具体办法由省建筑工程管理局负责建筑机械设备管理的机构制定。
 
  第十七条起重机械设备的使用单位,应当对起重机械设备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和周围环境及报季节、气象条件变化,在施工现场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施工现场暂时停工时,应当做好保护工作。
 
  第十八条起重机械设备的使用单位必须执行建设部《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和江苏省《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完好技术标准》及相关专业标准。
 
  第十九条租赁企业出租的起重机械设备应当具有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并达到江苏省《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完好技术标准》的要求。
 
  出租企业应当对出租的起重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测,合格的方能出租。出租时应向承租方出具检测合格证明。租赁双方在签订租赁合同时,应当明确各自在安全、使用、安装、拆卸及维护保养方面的责任。
 
  禁止出租检测不合格的起重机械设备。
 
  第二十条起重机械设备的使用单位应当对在用起重机械设备进行以下维护保养与检查:
 
  (一)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二)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检查,并做出记录;
 
  (三)对安全保护装置定期进行校验、检修,并作记录。
 
  第二十一条群塔作业的施工现场,实行总承包的,总承包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当有防止群塔作业相互碰撞的措施。未实行总承包的,且施工现场有两个以上单位进行塔机作业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各使用单位统一制订避免群塔相互碰撞的措施。
 
  第二十二条起重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应当经过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起重机械设备作业人员应当持证上岗。
 
  起重机械设备作业人员在作业中应当严格执行起重机械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有关的安全规章制度。
 
  对起重机械设备安全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时,应当立即处理,情况紧急时,待事故隐患消除后,方可投人使用。
 
  第二十三条安装后停用半年以上的起重机械设备在重新启用前,必须经建筑起重机械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起重机械设备使用达到国家规定使用年限的,应当进行结构安全性能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第五章检验检测
 
  第二十四条起重机械设备安装、使用的监督检验应当委托具有建筑起重机械检验检测资格的机构承担。
 
  第二十五条建筑起重机械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应当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应当经检验检测人员签字,由检验检测机构负责人签署。
 
  建筑起重机械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对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负责。
 
  第二十六条建筑起重机械检验检测机构进行起重机械设备检验检测时,发现严重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告知设备使用单位,并立即向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七条经建筑起重机械检验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的起重机械设备,应当将合格标志置于或者附着于该设备的显著位置。
 
  第六章监督
 
  第二十八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定对起重机械设备购置、安装、使用和检验检测实施安全监督管理。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起重机械设备安装单位、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实行安全监督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向起重机械设备安装、使用和检验检测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调查、了解涉嫌违反国家和省有关起重机械设备管理规定情况,查阅、复制有关合同、帐簿等有关资料;
 
  (二)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被检查单位的施工现场进行检查;
 
  (三)发现有违反安全技术规范和本规定的行为或者在用的起重机械设备存在安全隐患的,责令有关单位及时采取措施,限期整改,消除安全隐患。
 
  第二十九条设区的市、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违反本规定第五条、第八条规定购置使用的起重机械设备,可予以查封或者扣押,责令清除出建筑施工现场。
 
  第三十条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全省起重机械设备安全状况。
 
  公布起重机械设备安全状况,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在用的起重机械设备数量;
 
  (二)起重机械设备事故的情况、特点、原因分析、防范对策;
 
  (三)其他需要公布的情况。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