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了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能够达到施工设计要求的标准,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市政道路以及桥梁工程的施工管理,做好基础验收工作,严格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此外,还需多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施工技术以及管理方法,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我国整个市政桥梁施工设计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
1市政桥梁扩大基础的种类及施工技术
1.1浆砌块石基础
(1)在使用浆砌块石前一定要先对其浇水使其湿润,并把表面上的泥土以及水锈清洗干净。
(2)浆砌块石需在无水状态下才可进行砌筑施工,因而施工人员要为其创造必要的施工条件。
(3)不允许带水作业或者借助混凝土把水赶到模板外面的灌注方法。
(4)浆砌块石基础的边缘位置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严密隔水。水下面存在的部分,圬工应该等到水泥砂浆或者里面的混凝土彻底终凝后才能允许其浸水。
1.2片石混凝土基础
在对片石混凝土基础进行施工时,如果基底属于非黏性土或者干土,就要对其夯实和润湿;加入基面是岩石,就需要对其润湿,并在它的上面铺上一层厚度为20~30mm的水泥砂浆,然后在水泥砂浆凝结前在它的上面浇筑上第一层混凝土。一些基底可能属于岩层或者混凝土的基础,这时就需要先把基底的表面清洗干净,并保持表面的湿润,然后坐浆砌筑;而一些基底可能是土质,一般可以直接坐浆砌筑。在混凝土里面填放片石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填放的石块应该是没有被锻炼的且不存在裂纹和夹层其高度低于15cm的抗冻性能非常强的石块。
(2)施工时一定要严格控制石块的抗压强度,一般需超过25MPa和混凝土施工规范的强度等级。
(3)埋放石块的数量要严格进行控制,通常不能超过混凝土整体结构体积的25%;如果采用的是施工设计的片石混凝土砌体时,则可以把石块适当的增加为50%~60%。
(4)填放石块前应该把它们都清洗干净,一般需在捣实的混凝土里面埋入一半以上的石块;石块必须均匀分布,彼此之间的净距离不能低于10cm,距结构侧面与顶面的净距离不能小于15cm;对于片石混凝土,石块净距可以不小于4~6cm,石块不得挨靠钢筋或预埋体。
1.3钢筋混凝土基础
在浇筑混凝土时应该采取分层浇筑的办法,但必须保持连续施工,也就是说当下层的混凝土开始凝结以前,就需要结束上层的混凝土灌注及捣实工作。等到钢筋混凝土基础浇筑完并凝结以后,还需要采用草袋、麻袋、稻草以及砂子覆盖在基础的表面上,并按时对其洒水进行养生。
1.4沉井基础
1.4.1沉井下沉要求
尽量减少中途停顿时间,沉井应连续下沉。下沉时,应自中间向刃脚处均匀对称除土。支承位置处的土,应在最后同时挖除。应控制各井室间的土面高差,并防止内隔墙底部受到土层的顶托。沉井下沉中,应随时调整倾斜和位移。弃土不得靠近沉井,避免对沉井引起偏压。在水中下沉时,应检查河床因冲、淤引起的土面高差,必要时可采用外弃土调整。在不稳定的土层或沙土中下沉时,应保持井内外水位一定的高差,防止翻沙。纠正沉井倾斜和位移应先摸清情况、分析原因,然后采取相应措施,如有障碍物应先排除再纠偏。
1.4.2沉井下沉方法
在渗水量小、土质稳定的地层中宜采用排水开挖下沉,排水开挖下沉常用人工或风动工具、或在井内用小型反铲挖土机,在地面用抓斗挖土机分层开挖,具有设备简单,电耗较小或本较低等优点。
1.4.3不排水开挖下沉
不排水开挖下沉适用于大量涌水、翻砂、土质不稳定的土层,不排水开挖下沉常采用抓斗挖土法和水枪冲土法进行开挖,具有设备简单、效果好等优点。采用抓斗挖土方法时,需用吊车吊住抓斗挖掘井底中央部分的土,逐渐使井底形成锅底状。对于砂或砾石类土层,一般当锅底比刃脚低1~1.5m时,沉井即可靠自重下沉,刃脚下的土即被挤向中央锅底,若使沉井继续下沉则只需从井孔继续进行抓土。在黏质土或紧密土中刃脚下的土不易向中央坍塌,则应配以射水管松土。
1.5桩基础
桥梁的桩基础是桥梁基础中常用的型式。当地基上面土层较软且较厚时,如采用刚性扩大基础,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往往不能满足要求。这时采用桩基础是比较好的方案。水流稍深的江河道上的桥梁也多用桩基础。桩基础由若干根桩与承台两部分组成。每根桩的全部或部分沉入地基中,桩在平面排列上可成为一排或几排,所有桩的顶部由承台联成一个整体,在承台上再修筑墩台,如下图所示。桩基础的作用是将墩台传来的外力由其经过上部软土层传到较深的地层中去。承台将外力传递给各桩起到箍住桩顶使各桩共同工作的作用。各桩所承受的荷载由桩身与周围土之间的摩阻力及桩底地层的抵抗力来支承。因此桩基础一般具有承载力高、稳定性好、沉降小、沉降均匀等特点。在深水河道中,桩基础可以减少水下工程,简化施工工艺,加快施工进度等优点。桩基础有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和钢筋混凝土现浇灌注桩两种,因为钢筋混凝土桩的承载能力大,耐久性好。具体根据施工技术上有:
(1)钻孔灌注桩:钻孔桩的直径一般为0.8m~1.0m。桩身混凝土标号不低于C15,水下部分不低于C20。桩内的钢筋笼的主筋直径不小于14mm,并不少于8根。即使按照内力计算不需要配筋时,也应在桩顶3m~5m内设置构造钢筋。这种桩的特点是承载力大,施工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2)打入桩:是将预制好的钢筋混凝土桩,通过打桩机打入地基内。预制桩一般边长为30cm~40cm的方桩,桩身混凝土标号不低于C25。桩内纵钢筋要求通长布置,且要加密柱两端的箍筋或螺旋筋的间距。这种桩适宜于各种土层条件,且不受地下水位的影响,桩可以标准化生产;
(3)管柱基础:直径较大的空心圆形桩称为管柱,用管柱修建的桩基础,又称管柱基础。管柱基础一般适用于深水、无覆盖层、厚覆盖层、岩面起伏等桥址条件。管柱可以穿越各种土质覆盖层或溶洞,支承于较密实的土上或新鲜岩面上。一般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柱或钢管柱。1957年建成的中国武汉长江桥首次采用直径1.55m的管柱基础。管柱通过覆盖层下沉到基本岩层,再在管柱内用大型钻机钻岩达到必要的深度,然后放置钢筋骨架,灌注水下混凝土,使管柱在岩壁中锚固。60年代初,中国南京长江桥采用了直径3.6m的预应力混凝土大型管柱基础。管柱基础能达到气压沉箱所不能达到的水下施工深度,可避免在水下和高气压下作业,有利于工人健康,而且不受洪水季节影响,可常年施工。因此管柱基础应用广泛。管柱直径也不断增大,如中国南昌赣江大桥采用的管柱直径达5.8m。
2加强市政桥梁基础施工质量的检验工作
2.1地基检验的标准
除了当年筑路以及管线上面回填土方之外基坑里面的地基的承载力一定要符合施工设计的要求。施工人员要在基坑挖好以后,和工程项目的设计以及勘探单位进行实地验槽,以确保地基的承载力能够满足施工设计的要求。在处理地基时应该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在对基坑进行回填时,要确保当前筑路以及管线上面填方的压实度都能够满足施工规范的要求。正常情况下,基坑里面灌注的水下混凝土只会将表面跟水接触,其它的部分跟平常露天在空气中灌注所处的状态没什么区别,这样就可以确保水下混凝土的灌注质量。一些和水直接接触的表层混凝土应该在水排干并处于外露状态时直接进行凿除。
2.2基坑回填的标准
还需将填方的轻型击实压实度控制在85%以上。回填时选择的填料必须满足施工设计的要求,坚决不允许选购里面含有会给填筑的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的杂物。在填筑基坑时应该分层进行回填,然后再分层进行夯实,这样才能确保取得极佳的夯实效果。此外现浇混凝土在检验基础质量时要确保能够满足施工规范的要求,一旦质量不合格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3结语
综上所述,要保证桥梁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做好基础施工至关重要。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只有采取合适的施工工艺才能保证桥梁的安全运行,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纪国富.桥梁基础施工技术分析[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1(06)
[2]何智斌.亭角大桥连通管线工程北围涌段顶管施工中的沉井施工工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l(18)
[3]张丹,王明亮,张蕾.路基排水问题的探讨[J].辽宁交通科技,2010(6)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