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0 2047 0

早年间,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过得顺风顺水。但近几年来,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不仅要面对工程机械行业周期性下行带来的影响,还要与一大批强势崛起的自主品牌进行激烈竞争,这持续挤压了它们的生存空间。
针对这种情况,多家外资品牌针对中国市场采取了战略收缩:有的退出,有的减产,还有的分道扬镳,在中国市场已经陷入发展迷茫。
迷失的外资品牌

早在四年前,就已有外资品牌开始撤离中国市场了。
2021年,约翰迪尔宣布自2021年11月1日起,将逐步停止在中国的工程机械整机销售。
2022年,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宣布,自2022年12月31日起,停止在中国市场的工程机械设备销售业务。
2024年,株式会社加藤制作所在官网宣布了关于加藤(中国)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解散并清算的决定,意味着加藤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除了直接离开外,选择减产的企业也不在少数。
2023年,神钢建机宣布把成都、杭州的两个生产基地整合至神钢建机(中国)有限公司,将在中国的生产(装配)能力从之前的10500台/年调整为5500台/年。
2023年,小松宣布重组在华业务,合并了山东济宁、江苏常州的中国子公司,并把在中国的工程机械设备年产能削减四成。2025年3月小松停止了公布中国地区挖掘机开工小时数数据,而其他地区的开工小时数数据仍在继续公布。
2025年,HD现代建设机械公司决定,现代(江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生产线将从4月开始停产,将所有生产任务转移到集团旗下子公司的烟台工厂。
除此之外,还有的外资品牌选择了分道扬镳。
2025年,沃尔沃建筑设备公司将其在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70%股权全部出售给临工集团。这意味着沃尔沃正式完全结束与山东临工近19年的合作。
相对于不断在“跑马圈地”的中国自主品牌,这些年来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或退出或减产或分道扬镳,只能采取保守战略,尽量减少亏损。
外资品牌离开的原因

1 自主品牌的崛起
近年来,自主品牌品质提升显著,更兼具价格、渠道和服务优势,市场占有率飙升。以挖掘机为例,2000年外资品牌占中国挖掘机9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到了2023年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已超80%。外资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持续缩水,这成为它们调整在华战略的主要动因。
2 行业周期的影响
自2021年下半年起,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进入周期性下行阶段,这与外资品牌近年来集中退出中国市场的时间恰好吻合。比如加藤在解释关于加藤中国解散的理由时表示,是由于中国房地产衰退,工程机械的需求下降,以及与当地低价产品制造商的竞争加剧等因素。
3 外资品牌战略适应性不足
外资品牌早期在中国市场的战略侧重高端产品布局和高价格定位,但在国内经济周期快速变化的环境下,中国客户在选择产品时,优先追求性价比。随着自主品牌的崛起,市场竞争加剧,外资品牌高价劣势凸显,质量优势减弱,性价比日渐走低,因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其忠实客户群体迅速减少。
4 电动化、智能化差距逐渐拉大
在电动化、智能化等新兴技术领域,自主品牌研发速度更快,产品迭代更迅速。外资品牌因研发周期长、本地化适配难度大,难以满足中国市场对新能源工程机械的需求,竞争力进一步被削弱。
外资品牌未来在华发展策略

1 深耕中国国内市场
当下及未来,外资企业需以全面本地化的战略思维和行动,响应快速变化、持续升级的市场需求。如卡特彼勒在中国市场加大数字化投入,力争提升客户使用价值。数字化是卡特彼勒全部业务增长的助推器,端对端覆盖设计、制造、售后服务及客户支持等全流程,尤其是后市场服务正在加大实施数字化,以便更好地支持客户。
2 立足中国市场,辐射全球市场
在急剧变化的全球经营环境与中国本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外企选择收缩在华业务、聚焦高利润市场,或是为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推动供应链区域化布局以分散风险。比如HD现代建设机械、小松、神钢建机通过调整在华产能和供应链布局、转战后市场等方式,来稳定销售收入和降本。
放眼全球,中国企业仍是挑战者姿态

近几年,自主品牌在中国市场加速跑马圈地,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但放眼全球,卡特彼勒、小松稳居全球第一、第二的位置,不可撼动,自主品牌仍处于挑战者地位。《国际建筑》杂志依据2024年度销售额发布的“Yellow Table 2025”榜单显示,卡特彼勒以15.9%的市场份额蝉联榜首,小松以11.2%的市占率稳居第二,而13家上榜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合计18.7%。
展望未来,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唯有持续突破技术壁垒,不断强化全球布局,才能在全球舞台上,书写出属于自主品牌的辉煌篇章。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