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海绵城市建设情况

2019-03-15 503 0

石家庄市海绵城市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省会海绵城市建设,在道路建设中积极推广海绵城市理念。蓄水模块、开口路缘石等都会在具备条件的城区道路上推广。它们的使用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其需要一定的场地,道路要较宽,能够建设隔离带或绿地,并且周围环境相对清洁,绿地下方的管线也要较少。

“这些蓄水模块、开口路缘石的使用,一般用在广场、公园内,用在道路上主要是为了方便蓄水,方便绿地内和绿化带内的树木花草吸收水分。”市城投集团项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鉴于其对雨水蓄积的作用较强,石家庄会在具备条件的城区道路上进行推广,比如荷园路二期、金明街等工程。

路缘石有了间隔。

中山路等一些道路采用透水砖、导流井等

在省会道路建设中,除了蓄水模块、开口路缘石外,还采用哪些海绵体呢?

对此,石家庄市海绵城市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除此之外,在维明大街、仓盛路、中山路、华西街等多条道路,均采用了透水沥青、透水砖、导流井、蓄水模块等海绵体,加速了雨水下渗,减少了道路积水,缓解了雨季交通拥堵;在谈固北大街、建设北大街等泵站建立了调蓄池,减轻了雨季桥下雨水压力,减少了城市内涝。

这位负责人表示,目前石市有17条道路正在进行前期手续和设计工作,包括体育大街南延和塔北路等,在工程前期立项中均包含海绵城市设施的投资,在施工图设计中,也都融入了海绵城市设计的专项设计内容。

石市九大公园建设了多种海绵设施

石市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不仅仅体现在道路建设上,这两年,还紧紧围绕“2020年建成区20%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这一要求,启动实施了30平方公里的重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预计2020年完成建设任务。

在滹沱河滨水公园,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该公园在山体上栽植了生态与景观相协调的人工植物群落,植物选择的主要是适应性强、易管护的乡土树种,地被则采用更能吸收雨水的野花组合植生带。

同时,通过在山体设置植草沟,山脚低洼区域设渗水塘、渗井,广场道路采用透水材料等措施,让雨水缓下来、留下来。整座公园共建设了竖向21条、横向54条导流沟,13座渗水塘。

公园管理人员告诉记者,通过这些导流沟和渗水塘,可以有效收集雨水,减缓水的冲力,避免对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损坏,同时回补地下水,净化水质,每年可回补地下水3万吨。

石家庄市海绵城市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石市在龙泉湖、东环公园、滨水生态公园等9个大型公园建设了植草沟、生物树池、湿地、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施,使公园内的雨水就地消纳下渗,补充了地下水,减轻了市政管网的雨水压力。

有利于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等

“通过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将过去‘将雨水排出去’变为‘将雨水留下来’,有效缓解‘城市看海’问题,进而提高城市管理的弹性和应对能力。”这位负责人表示,同时,还可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对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和调节城市气候等具有重要意义。

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还专门制定了《石家庄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其还被国家住建部列为三个样板之一,提出把石家庄市建设成为生态海绵城市、弹性海绵城市和活力海绵城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充分发挥石家庄较好的土壤下渗条件,适合建设以渗滞为主的海绵城市设施,源头削减雨水径流;规划新建雨水管网714.6公里、改建雨水管网65.5公里,增强排水管网能力;预留水上公园、石太公园、西南二环湿地公园等16处调蓄空间,规划建设10处下凹桥区调蓄池,对超标准降雨在城市中进行滞蓄错峰,缓解城区内涝压力;通过恢复四支渠、规划新建高速公路西明渠、东部总退水明渠、南石明渠等水系打通城区排水出路;规划设置五支渠末端、总退水渠下游、东部总退水渠下游等四处洪水滞蓄空间,调蓄极端降雨洪峰。

并建设从“屋顶”到“地面”再到“地下”的雨水吐纳体系,实现下雨时吸水,平时蓄水、净水,需要时释水、用水的循环模式。将城市雨水用作浇洒道路、绿化用水,最终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率75%的目标。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