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不足为虑

2018-05-30 175 0

  国家统计局5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基础建设投资同比增长12.4%,较一季度13%的增速放缓了0.6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放缓10.9个百分点。其中,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8.2%,增速回落0.7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下降8.9%,降幅扩大3.8个百分点。另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公路水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16亿元,同比增长30.3%。2018年一季度,公路水路完成投资3641亿元,同比增长9.8%,相较于2017年,增速大幅下降。伴随着这种态势的出现,舆论也产生了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将影响宏观经济走势的焦虑。其实,对于这种放缓现象不足为虑。

  增速放缓是形势发展的必然

  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在高增长态势下,现有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存量基数十分庞大,一些相对发达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这样的现实基础决定了过高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无法维继。而当前我国已经加快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在此过程中必然要求转变原有的发展方式,“增速放缓”正是新旧动能转换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集中表现。

  基础设施投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与宏观政策高度相关。与其他投资相比,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投资经营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价值转移慢、资本回收难等特点,因此在建设中往往需要由政府提供或者参与,这就使得其受政策性影响更加明显。近年来,为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降低地方政府杠杆,国家陆续采取了规范清理PPP项目、规范地方举债融资行为等措施,一定程度影响了地方政府投资基础设施的行为。

  以规范清理PPP项目为例,据财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23日,各地累计清理PPP退库项目1695个、涉及投资额近2万亿元,上报整改项目2005个、涉及投资额3.1万亿元;全国被退库或整改的PPP项目占目前管理库项目总数约51%,清理或整改涉及投资资金近5万亿元,占入库项目投资总额比重约36%。应该看到规范清理PPP项目是十分必要的,这意味着PPP项目的健康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建立,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部分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活动急剧减少的现象,如新疆部分地区暂停了PPP项目建设,湖南高达80%的项目退库,江苏则停止了无收益性质的增量PPP项目。这种现象背后是地方政府投融资改革困局的集中体现。一直以来地方政府投融资都处于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的状态,而近年来在改革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过程中并没有触及原有的深层次矛盾,而这一改革困境则将宏观政策性的影响进一步放大。

  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基础设施投资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从需求角度看,基础设施投资作为社会的先行资本,是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组成部分,能够直接促进资本积累和产出增长;从供给角度看,基础设施作为提高企业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能够促使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并通过提供准公共产品实现惠民生的效果。以交通运输为例,当前我国铁路营运里程、公路通车总里程、高铁通车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均位列世界第一。在路网规模、运输能力提升的同时,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对冶金、机械、建筑、橡胶、电力、信息、计算机、精密仪器等行业也产生了很强的拉动作用,因此,基础设施投资一直是各级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应渐进式推进新旧融资模式转变

  未来,基础设施投资仍然具有巨大空间和潜力。我国基础设施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从基础设施人均资本存量看,我国人均存量较低,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20%到30%。从分布特点看,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均衡、不平衡,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偏低, 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从竞争力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以上市机场为例,美国航空货运枢纽有4家机场吞吐量超过200万吨,我国只有上海浦东一家。因此,从现实看,基础设施投资仍然是各级政府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但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投资效率。高效率的基础设施投资才会加快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转、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应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提高基础设施的全要素生产效率、经济效益、服务效率;通过科学规划、完善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民主听证会制度、健全基础设施投资评估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和责任机制等举措,推动基建投资领域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投资效率。同时要基于“补短板”的思路调整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实现基础设施在不同区域、行业的合理配置,推进区域和产业间的联系与互动。

  另一方面,应深化地方政府项目投融资机制改革。当前地方政府处于新旧融资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加之税收改革等影响,导致了基础设施投融资缺口扩大的问题,因此,要从完善地方债的发行体制、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与发展、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融资支撑作用、运用城市综合与整体开发模式等方面入手,创新地方政府融资制度,从而打破基础设施的资金“瓶颈”。同时需要注意到,新旧融资模式的转变是个渐变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渐进式推进,防止由于“一刀切”而导致地方政府无法正常投融资现象的发生。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