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道”堪比“喜马拉雅通道”

2013-11-11 173 0

       雾霾的可怕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正视,增加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甚至癌症的概率,影响人类的生育能力。因为雾霾让监控探头失去了作用,加剧交通危险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在刚刚过去的十月份,杭州经历了26个雾霾天,杭州市规划局、市环保局等部门最近在做一项研究,希望在杭州建一个“城市风道”,把郊外钱塘江的风引进主城区,把空气中的霾等污染物“吹”走。此消息一出引起热议。

  无独有偶,上海、南京等饱受雾霾折磨之苦的大城市,也在进行“城市风道”的相关研究和论证。其中,南京计划从长江引风。过去有一句话叫“通讯基本靠吼”,现在已然变成了“治霾基本靠风”。在越来越多的雾霾天以“史无前例”的趋势,由北向南呈现出常态化之后,治理也就摆上了议事日程。

  观点1  “城市风道”堪比“喜马拉雅通道”

  杭州目前共有高层建筑4000多幢,阻挡着风的形成,因此,打造“城市风道”需要打通很多东西向的街道。于是这个也许要改造4000多幢高层建筑的大胆设想,总不免令人想起了喧嚣一时的“喜马拉雅山通道”。

  前些年,曾有人提议,炸开喜马拉雅山,引进温暖湿润的印度洋气流,将藏北改造成鱼米之乡。这个改造自然的奇思妙想固然令人精神一振,但经气象学家严密推算,该想法完全不靠谱!如此看来,“城市风道”与这“喜马拉雅通道”有得一比。

  目前,中国城市雾霾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前段时间,专家们认为与车辆过多有关,后来又都不约而同地归结到空气缺乏流动,现在又把无风归结到高层建筑过多过高上。可是,高层建筑过多过高是谁之过?当初规划、环评的时候,难道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吗?

  观点2  “城市风道”也是一种“无间道”

  今年以来,大半个中国遭遇十面“霾”伏,人人几乎谈“霾”色变。可以说,严重灰霾天气,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和居民生存质量的民生难题。为此,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下决心“治霾”。同时,环保部决定:从今年10月至明年3月,在重点地区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检查,深化区域联防联控,打好这场“治霾”攻坚战。特别是,各地从实际出发,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制“治霾”方略。

  从钱塘江上、长江上、黄浦江上引风过来了,最终还不是将雾霾“吹”到了其他地方——譬如周边农村甚至内陆二三线城市?己所不欲,施予他人,这些城市也许雾开霾散,但倒霉的难道不是其他同胞?这种“治霾”阴招,无疑是在使“无间道”。

  所谓“无间道”,是指佛经故事中八大地狱中最苦的一个,也是民间所谓十八层地狱中最抄底的那一层。凡被打入“无间道”的,永无解脱希望。同样,假如杭州建成“城市风道”,将灰霾“吹”向别地,本城的空气是变清新了,但其风口下之地的灰霾天气势必会加重,生活在此地的百姓,也将“永无解脱希望”。所以说,“城市风道”也是一种“无间道”。

  观点3  “城市风道”治雾霾无疑是掩耳盗铃

  “城市风道”治雾霾无疑是掩耳盗铃的做法,如此做的危害性在于,一是容易导致自我的麻痹与松弛。尚不论城市风道治雾霾的效果如何,受风向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几率怎样,即便真有风来雾去的效果,但污染的源头还在,造成雾霾的各项诱因还在,若是“风道治霾”成功,必然形成假象与错觉,治霾的压力就不会转化为责任与动力。如此风道反倒成了反向而行的推手,可谓得不偿失。

  二是“风道治霾”必然会累及于别人,若在“各地为据”的态势之下,难免会助长“地方本位主义”,并把“风道治霾”上演到极致,甲地有江用江,乙地有海助海,实在没有条件的便创造条件,开发和利用大功率的吹风机治雾霾并非只是纸上谈兵。

  而另据消息,日前,从上海、南京等城市传来消息,当地的环保、规划部门正联手对“城市风道”展开研究,从各个城市最通风的地方引风来吹散灰霾。虽然国内外多个城市都有“风走廊”,借风吹霾显然不是其根本目的。更多的时候,除了调节气候,就是构建生态走廊。换言之,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碳。

  观点4  建“城市风道”治霾是难能可贵的另辟“风”径

  这些天,好些城市四面“霾”伏,整个天空灰蒙蒙。因此有网友戏言:恨不得拿个“特大号吹风机”,把空气中的雾霾全部吹走。杭州有关部门拟建“城市风道”,从城市外围引风进城吹走灰霾,正好切合了网友这一戏言。笔者认为,我们绝不能当笑话看。污染物需要治理,其他科学手段也需要运用。

  从理论上说,“城市风道”相当于贯穿城市中的“大弄堂”或“风走廊”,确实能让风在城市中无遮无挡地蹿进蹿出,可以把城市中的脏空气带出去。从现实上看,我们许多城市建成了许多密集的高楼,且多呈环状发展,早已经挡住了“城市风道”,外面的风吹不进来,容易导致雾霾长时间停留,夏天热岛效应也更加严重。

  事实上,一些世界先进城市,早已在进行或关注城市气候规划,“风从哪里来”的问题,在那些城市的规划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据说学规划的外国学生就要学这个。比如德国的慕尼黑,每年都有焚风(一种干热的地方性风),当地就规划建设了五条城市通风走廊,让焚风从城市中穿过,并把城市中既有的脏空气带出去,效果非常好。

  而我们绝大多数城市,目前欠缺的就是这种带有前瞻性的城市气候规划,似乎从不根据主导风向规划高楼大厦、公园湖泊和城市道路; 成片高大建筑立项时,也似乎从不进行科学的气象论证,看看建筑物高度、朝向是否阻挡了城市风道的形成。人为地割裂了城市生态系统,使得城市大气难以良性循环运转,城市俨然一座不能很好透风的城堡,风进不来,霾出不去,而成为令人窒息的污染“围城”。

  因而,杭州研究“城市风道”,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另辟“风”径。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