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2047 0
长江奔涌,昼夜不息。在皖南大地与黄金水道交汇之处,一座现代化电厂巍然矗立,银灰色的主厂房在晨曦中熠熠生辉。这里,是国家能源集团神皖池州电厂二期2×660MW燃煤发电机组扩建工程现场——一个曾被滩涂与荒草覆盖的角落,如今已崛起为清洁、高效、智慧的能源新地标。
从第一罐混凝土浇筑到机组成功并网,从梅雨连绵的泥泞基坑到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圆满收官,600多个日夜的奋战,不仅建成了一座电厂,更锻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新时代电建铁军。他们以“国之大者”的担当、“毫厘必较”的匠心和“敢为人先”的锐气,在长江之畔点亮了一束属于中国电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光。
体系为纲:以制度之力筑牢高质量根基
重大能源工程,既是技术之战,更是管理之考。池州二期项目启动之初,便面临地质复杂、工期紧迫、交叉作业密集等多重挑战。面对“硬骨头”,项目团队没有退缩,而是以系统思维破题,构建起一套科学高效、闭环运行的现代工程管理体系。
“没有系统的管理,再大的决心也是空谈!”项目经理常锋在动员会上的这句话,成为全体建设者的行动共识。由此,“三会三制”管理机制应运而生:每日站班会,聚焦“五分钟抓安全”,让安全意识入脑入心;每周协调会,坚持“两小时解难题”,确保问题不过夜;每月推进会,落实“四小时定全局”,为工程精准把舵定向;这一机制如同精密齿轮,咬合紧密、运转有序,为项目稳步推进提供坚实保障。
更关键的是,项目打破传统“设计归设计、施工归施工”的壁垒,率先推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协同模式。设计人员提前介入、施工团队前置参与,图纸审查与方案优化同步推进。年轻技术员杨晓辉形象地说:“这就像裁缝量体裁衣,先知体型,再下剪刀,自然合身。”正是这种深度融合,让大量潜在问题在源头化解,大幅减少返工与延误。
质量管理更是严苛到“毫米级”。项目全面推行质量终身责任制,将每道工序的工艺标准、风险点、成品保护措施全部上墙公示,实现“看图施工、按章操作”。最终,检验批977项、分项工程108项、分部工程5项,合格率全部达到100%。混凝土浇筑一次成优,多次荣获建设单位“质量工艺评比”第一名。
与此同时,智慧工地建设让传统施工焕发数字活力。塔吊防碰撞系统24小时智能预警,环境监测设备实时调控PM2.5,BIM三维建模提前预演施工冲突……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深度集成,工地有了“智慧大脑”和“千里眼”,管理效率与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创新为翼:以科技赋能绿色低碳转型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池州二期项目不仅是能源工程,更是一场绿色低碳的实践探索。项目团队坚持“向创新要效益、向技术要空间”,推动多项技术与管理革新落地见效。
为节约成本、提升效率,团队大胆创新采用锅炉基础共用桩技术,不仅节省钢材200余吨,还减少吊车进场费用20余万元;面对3米深淤泥层,技术人员杨震通过实地勘测,发现废弃灌注桩可再利用作垫层,硬是将换填厚度压缩1米,再省10万元。这些“微创新”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300万元。
BIM技术的应用更是典范。通过三维建模提前预演,项目团队精准识别并解决钢结构吊装路径冲突、管道碰撞等68处潜在问题,直接缩短工期45天,为后续调试赢得宝贵时间。
更值得称道的是,项目供电标准煤耗低至266克/千瓦时,达到国内同类型机组领先水平,树立了清洁高效燃煤发电的新标杆。同时,智慧工地系统实现全过程绿色施工,PM2.5、噪声等指标始终优于国家标准,真正做到了“建一座电厂,护一方生态”。
项目部也因此被业主连续三个月评为“安全文明施工第一名”,荣获全场首面流动红旗,并在国家能源局、安徽省政府多次专项检查中获得高度肯定。
精神为魂:在党建引领中凝聚奋进力量
池州项目的成功,根植于一种深沉的精神力量——那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是“把平凡做到极致就是非凡”的信念,更是新时代电建人对“国之大者”的忠诚践行。
项目党支部坚持“围绕项目抓党建、抓好党建促项目”,创新设立“党员责任区”,将施工现场划分为若干责任单元,由党员带头攻坚。在锅炉大板梁吊装、汽轮机扣缸等关键节点,党员突击队连续奋战、轮班作业,确保万无一失。“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这片热土上,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施工一线。
文化润心,亦是软实力。项目部精心打造文化长廊、京派门楼等文化载体,既展示央企形象,也为职工提供精神家园。同时,积极开展慰问烈士家属、帮扶受灾群众等公益活动,让项目建设者在异乡也能传递温暖、践行社会责任。
“标杆不是靠一个人,而是靠每一个人做好每一件小事。”这句朴素话语,已成为全体建设者的行动自觉。从生活区晾衣架的角度调整,到办公区网络布线的优化,再到焊缝的平整度控制——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音。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铸就了项目的卓越品质。
奋斗为笔:在平凡坚守中书写不凡
伟大工程的背后,是一个个平凡而坚韧的身影。在池州项目,最动人的不是机械轰鸣,而是那些藏在数据背后的坚守与温情。
总工程师于鹏才的“25天传奇”,至今被工友们津津乐道。从接到调令到抵达现场,他仅用24小时完成跨省交接。六月梅雨季,40℃高温夹杂连绵阴雨,基坑内万余方淤泥翻涌如沼。他带领团队深一脚浅一脚反复勘测,工装一天换两套,汗水在雨靴里积成小水洼。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硬是25天追平了早进场半月的A标段进度。当第一罐混凝土如期浇筑,监理总监激动地说:“你们创造了‘池州速度’!”
项目经理常锋的“雨夜身影”,同样令人动容。一次暴雨突袭,凌晨三点,他第一个冲进工地检查排水系统。浑身湿透,却笑着对同事说:“这不就凉快了吗?”——一句朴实话语,道出电建人苦中作乐的乐观与担当。
技术员田彤则用“毫米级”的执着诠释工匠精神。锅炉钢架吊装前,他连续72小时比对数据,配合设计院优化桩基方案。方案通过那一刻,这位年轻人眼含热泪:“于总常说‘要对项目负责、对公司负责’,现在我真正懂了这句话的分量。”
还有项目经理助理李昆峰的“除夕坚守”。万家团圆夜,他选择留在工地盯守锅炉安装关键节点。远处烟花绚烂,近处焊花飞溅,探照灯下,是一幅特殊的“团圆图”。电话那头,孩子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他轻声回答:“等工程忙完就回去陪你。”——这句承诺,是无数建设者共同的心声。
项目部的温暖,也体现在细微之处:高温季节,每位工人收到“防暑降温包”,内含藿香正气水、清凉油和一张手写祝福卡;食堂每日熬制绿豆汤,专人送到作业面。这些看似微小的关怀,却如春风化雨,凝聚人心、激发干劲。
如今,池州二期电厂已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正输往千家万户。站在主厂房顶楼远眺,长江浩荡东去,电厂灯火如星河倾泻。这里,有钢铁的冷峻,更有热血的滚烫;有技术的精密,更有初心的纯粹。当第一度电从这里送出,它点亮的不仅是皖南的万家灯火,更是一种精神——在挑战中突破,在坚守中创新,在奉献中传承。这精神,如长江之水,奔流不息;如能源之光,照亮未来。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