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5 2039 0
在川藏交界金沙江峡谷深处,一座坝高217米的特高拱坝拔地而起,混凝土浇筑高度已突破200米,部分坝段已浇筑到顶,如巨擘般扼守江流——这便是叶巴滩水电站,国家“西电东送”骨干电源点、金沙江上游梯级开发的关键工程。
近日,这座超级工程的闸门缓缓沉落,滔滔江水渐渐抬升,224万千瓦清洁能源将在此启航,照亮千万家。而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背后,是电建人跨越20个寒来暑往的执着求索,是从蓝图勾勒到现实落地的艰辛跋涉,更是一代建设者以初心铸匠心、用坚守破万难的生动写照。
峡谷拓荒:二十年风雨兼程,用脚步丈量工程根基
时间回溯到二十年前,金沙江上游峡谷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秘境。当工程开始进入前期规划研究,第一批成都院地质队员背着罗盘、扛着地质锤踏入这里时,眼前的险峻远超想象——没有成型道路,陡峭的崖壁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高寒缺氧的环境里,每走一步都要耗费比平原多几倍的力气;凛冽的寒风裹挟着沙石,打在脸上如刀割般疼痛。“那时候哪有什么像样的营地,就是几顶帐篷搭在山坳里,夏天闷热得像蒸笼,蚊虫能把人咬得浑身是包;冬天大雪封山,帐篷里的温度能降到零下十几度,晚上睡觉要裹着三层棉被,早上起来脸盆里的水都结了冰。” 一位参与早期查勘的老队员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语气里满是感慨。
在这样的环境里,地质队员们开始了“用脚步丈量山河”的征程。他们每天天不亮就出发,背着干粮和仪器,在峡谷间攀爬,对每一块岩石、每一处断层进行勘察记录。高原反应是常客,不少人出现头痛、胸闷的症状,却只是靠吸氧缓解后继续前行;孤独是常态,营地与外界通讯基本靠 “吼”,要想打个电话,得徒步几小时到山下的乡镇,有时等上大半天才能接通。但没人退缩,因为他们心里都揣着一个目标:为叶巴滩水电站摸清地质“家底”,画出最精准的蓝图。
2005年汛期,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给查勘队带来了生死考验。当时,队员们正在巴塘县中咱乡开展工作,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瞬间冲毁了唯一的出山道路,将他们困在峡谷中。断水断粮的边缘,队长沉着应对,一边用卫星电话联系外界,一边带领队员们分析地形,在当地老乡的指引下,沿着陡峭的山坡摸索前行。漆黑的夜里,他们手拉手踩着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徒步四小时,终于在凌晨抵达安全地带。这场脱险经历,成为队员们心中难忘的记忆,也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金沙江峡谷建工程,不仅要与技术难题较量,更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
此后,“10.11”“11.03”两次白格堰塞湖地质灾害接踵而至。当滑坡体阻断金沙江形成堰塞湖时,成都院团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凭借丰富的地质经验和专业判断,准确作出“白格滑坡堵江”的结论,为抢险指挥部提供了关键决策依据。他们冒着堰塞湖溃决的风险,深入滑坡体核心区域勘察,提出针对性防范建议,为保障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争取了宝贵时间。
数年如一日,地质队员们远离家人,足迹遍布近八百公里的规划河段。油灯下,他们一笔一划绘制地质素描图,记录下数十万组岩体数据;山路上,磨秃了尖头的地质锤、磨穿了鞋底的登山鞋,成为他们与大地对话的“伙伴”。正是这份“啃硬骨头” 的韧劲,为叶巴滩水电站打下了最原始、也最坚实的根基—— 从预可研阶段的初步勾勒,到可研阶段的千锤百炼,再到技施阶段的精雕细琢,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智慧。
技术破局:创新破解世界级难题,为大坝上“双保险”
叶巴滩水电站之所以被称为“超级工程”,不仅因为其规模宏大,更因为它面临着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高寒高海拔环境下的特高拱坝建设、距坝基仅数米的深卸荷带处理、复杂结构面交织的地质风险……这些难题,考验着建设者的技术实力与创新勇气。
深卸荷带是叶巴滩坝基建设的“拦路虎”。所谓深卸荷带,是指岩体在长期地质作用下发生松弛、破碎形成的区域,传统认知中,这样的区域根本无法承载特高拱坝的巨大重量,被视为工程建设的“禁区”。当勘察发现坝基附近存在这一地质构造时,整个团队都面临着巨大压力:如果按照常规方案处理,不仅工期会大幅延长,成本也将急剧增加;如果不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大坝的安全稳定。
成都院团队没有退缩,他们决定打破传统认知,开启技术攻坚。团队整合地质、结构、材料等多领域专家,创新采用“三维地质建模+微震监测”的技术组合 ——通过三维建模,将坝基岩体的每一条裂隙、每一处断层都精准呈现,构建起立体地质模型;借助微震监测,实时捕捉岩体内部的微小活动,分析其稳定性。经过数百次模拟计算和现场试验,团队终于得出关键结论:经过科学处理,深卸荷岩体完全具备承载能力。
这一突破带来了显著成效:两岸坝基嵌深优化了30米,直接节约工程投资28亿元;同时,团队研发出断层精准灌浆技术,对坝基周边的断层进行全面防渗处理,让大坝达到了特高拱坝的严苛标准。“相当于给大坝装上‘双保险’,既减了负,又加了固。”技术负责人这样解释。
为确保库区安全,团队还开展了全方位的地质灾害排查。队员们徒步攀爬库区的每一处险岸,在陡崖上用红漆标记断层位置,岩粉与汗水浸透了随身携带的地质图;在原始密林中,他们用 GPS记录每一个监测点的坐标,编织成一张精准的测绘网络。数十万组岩体数据被输入计算机,经过反复分析校验,最终形成了 400多页的《蓄水安全鉴定报告》。那些在灯下伏案修改报告的身影,将责任与严谨刻进了每一个参数、每一条结论里。
地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更是为工程建设按下了 “加速键”。过去靠人工测量、手绘图纸的方式,被无人机倾斜摄影、智能算法等新技术取代——无人机飞过坝基上空,就能构建出实景三维模型,坝基的每一条裂隙都纤毫毕现;岩体质量参数(如 RQD 岩体完整性指数、Jv节理密度、RBI岩体基本质量指标)通过智能算法自动计算生成,勘察效率比传统方式提升了3倍。
信息化技术的赋能,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坝肩锚索数量减少 300 根,边坡开挖高度降低50米,工期缩短135天,综合节约投资6000万元。这项技术创新还荣获了全国“龙图杯”大赛桂冠,成为行业内地质信息化应用的典范。当大坝的混凝土一层层浇筑上升时,地质信息化的智慧已悄然熔铸进坝体的筋骨,成为下闸蓄水最坚实的技术基座。
初心如磐:践行央企使命,铸就西电东送绿色引擎
回望叶巴滩水电站的建设历程,从二十年前的地质查勘,到如今的下闸蓄水,每一步都离不开建设者们的精诚协作与毫厘坚守。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日复一日的深耕——每一次方案的反复推演,只为找到最优路径;每一张图纸的严谨绘制,只为确保精准施工;每一方混凝土的质量把控,只为筑牢大坝根基。正如一位建设者所说:“大坝是用混凝土浇筑的,但支撑它的,是无数人对细节的执着。”
作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点,叶巴滩水电站承载着重要的战略使命。它的建成,将每年提供大量清洁电能,减少煤炭消耗,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同时,它还将与金沙江上游的其他梯级电站协同调度,提升长江流域的防洪能力,为下游地区的安全保驾护航。成都院作为央企,始终将国家战略放在首位,用实际行动践行“服务国家、造福社会”的使命。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团队还始终坚守生态保护的理念。为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他们优化施工方案,避免大规模开挖;在库区周边开展植被恢复,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不仅要建一座能发电的大坝,更要建一座绿色、可持续的大坝。
当叶巴滩水电站的闸门沉落江心,金沙江上游的水流将在这里汇聚,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沿着输电线路送往东部地区。这一刻,不仅是混凝土与技术的胜利,更是成都院人以山河为证写下的庄严承诺——从最初的地质队员,到如今的建设者,他们用二十年的时间,在金沙江峡谷间筑起了一座丰碑,也筑起了清洁能源的希望之路。
这座丰碑,记录着攻坚克难的勇气。面对高寒缺氧、地质复杂的难题,建设者们没有退缩,用创新破解困局,让“不可能” 变成了“可能”;这座丰碑,承载着服务国家的担当。作为“西电东送” 的关键一环,叶巴滩水电站将为国家能源结构优化贡献力量;这座丰碑,更传递着坚守初心的信念。从帐篷里的油灯,到施工现场的照明灯,再到未来点亮千家万户的灯火,成都院人始终以“度电之功”践行初心,在时代的长卷中镌刻下属于建设者的印记。
金沙江依旧奔涌,而叶巴滩水电站将在这里静静矗立,用清洁能源点亮未来。它见证着中国水电建设者的智慧与担当,也见证着国家能源事业的蓬勃发展。在通往 “双碳” 目标的道路上,叶巴滩水电站将以绿色引擎的姿态,为新时代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