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行业篇 | 奋楫扬帆 昂首迈向“建造强国”

2024-10-08 948 0

一座座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一项项“高大难新”工程接续落成,一个个建设奇迹惊艳世界……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这是对建筑业的肯定,更寄托着对建筑业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期待。

新时代新征程,今天的建筑业步履铿锵,正由“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稳步迈进,在高质量发展中凝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气派”、贡献“中国智慧”。


凝聚“中国力量”

勇扛“顶梁柱”使命担当


9月4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领航号”盾构机掘进沪渝蓉高速铁路崇太长江隧道中,突破1千米大关,到达长江江底,开启穿江之旅。

沪渝蓉高速铁路以隧道形式穿越长江,隧道全长14.25公里,其中盾构段长13.25公里,是目前建设标准最高、掘进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世界级高速铁路越江隧道工程……施工难度之大可见一斑,“领航号”身负重任。

从盾构机这个点,我们看到了“国之重器”不断突破的面:20多年前,国产盾构机自零起步。经过追赶、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如今的国产盾构机已占全球市场近七成。

不只是盾构机,还有飞悬空中垒砖砌墙的造楼机,施展“千斤臂力”的架桥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之重器”接连“上新”,展现“硬核”实力,也见证了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长歌奋进,建筑业始终奋进拼搏、成绩不凡

从贡献率看,增加值稳步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7%左右。支柱产业地位巩固,2023年,全国建筑企业实现增加值8.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8%,建筑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为8.8%。
从规模看,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具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企业达到15.8万家,实现了行业规模的跨越式发展。

从就业看,吸纳就业作用显著。2023年年末,有资质的建筑企业从业人员达5254万人;全国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占15.4%。


  风雨兼程,建筑业成为“优势产业”“富民产业”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建设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出行、通信、教育、医疗条件和居住环境。
住房建设能力提升。2023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51.3亿平方米,累计建设改造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6400多万套。2019年至2023年,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2万个。

社会领域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建成普通高等学校3074所、医疗卫生机构107万个,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斗转星移,建筑领域变化的是技术与装备,不变的是提供更好服务保障的初心。一次次大考中,建筑业勇担支柱产业责任担当,全力以赴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展现“中国气派”

“超级工程”突显硬核实力


镜头转向祖国的南边。浩瀚的伶仃洋上,海天一色,开阔壮观。今年6月建成开通的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与已建成的港珠澳大桥等跨海跨江通道一起,为沿线城市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历时7年,深中通道的建设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成为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更是创下了10项“全球之最”:全球最高通航净空海中大桥、全球最大海中悬索桥锚碇……

镜头拉远,各地工程建设项目捷报频传:在新疆,世界在建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紧张施工;在上海,全球最大直径竖井掘进机“梦想号”向城市深地空间发起作业……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一大批“精、新、绿、快”工程的建造技术成果量质齐升,“中国建造”品牌声誉日隆。

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尤其是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为建筑业改革作出顶层设计,打造“中国建造”品牌,全行业转型升级有了明确方向。

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的扎实努力、艰苦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国从“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转变,擦亮了“中国建造”品牌。

全系统始终以向社会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为核心,优化建筑市场,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正在变为现实。比如,在方法和路径上,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在制度和机制上,健全建筑工程建设标准体系,重点改革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工程竣工验收等相关基础性制度,完善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此外,培育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了无数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

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无数建设者“使命必达”的挺膺担当。他们用一次次的技术创新、一系列的“中国作品”彰显了中国工程的“硬核”实力:标志着中国工程“速度”和“密度”、以“四纵四横”主骨架为代表的高速铁路工程;标志着中国工程“精度”和“跨度”、以港珠澳大桥为代表的中国桥梁工程,还有冬奥会的冰丝带、雪如意等极具科技感和中国风的场馆集体亮相,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建造”的科技力量……

可以说,追求卓越,是“中国建造”奋勇向前的澎湃动力。从住宅、公园到学校的“小而美”项目,再到上天下海、穿山越岭的大型基建项目,“中国建造”风光无限。


提供“中国方案”

贡献“中国智慧”


镜头再次拉远,在沙漠与蓝天之间,一座高达385.8米的城市建筑傲然矗立。

这是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的标志塔,被称为“非洲第一高楼”。2018年,一群中国建设者来到埃及,力争用五年时间在一片沙漠中拓荒、建起一座新城。项目建设期间,中方承建企业与埃及当地400多家企业合作,直接或间接带动了5万多名属地工人就业,成为中埃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合作的典范。

2013年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建筑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创造了重要机遇。我国已同1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2023年,我国对外承包业务新签合同额18639亿元,完成营业额11339亿元。

“走出去”发展,气象万千。建筑企业积极拓展海外业务,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重大项目建设,陆续建成了蒙内铁路、柬埔寨斯登特朗—格罗奇马湄公河大桥、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全世界190个国家都有中国企业承建的项目,还有一批重大项目成为这些国家的标志性工程。

“走出去”发展,成就“大友谊”。安哥拉卡宾达省供水项目采用中国标准建设,日供水能力达5万立方米,将惠及当地60万居民;马尔代夫社会住房项目为3万人口改善了居住环境……“中国建造”持续发挥活力,让沿线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出去”发展,“中国标准”“中国方案”等“软实力”也扬帆出海。一批采用中国标准的项目建成落地,在牵头制定国际标准、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领导职务等方面取得突破,一批先进技术和产品赋能全球……

实践充分证明,建筑业“走出去”,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生动诠释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胸怀:“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建筑业提出了新要求,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字技术、绿色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

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建筑业正全力以赴落实好各项关键任务,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把改革向纵深推进,更好地履行新责任新使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