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6 1828 0
地基学院系列活动之“我的技术我来讲”于今日迎来了第七期,主要聚焦于预制空心桩内夯载体桩技术。此期活动由地基学院王涛院长担纲主持,深部国重地基中心徐彤副主任作为主讲嘉宾。旨在促进创新技术的交流与分享,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为地基基础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国地基基础技术联盟地基学院王涛院长担纲主持
预制空心桩内夯载体桩技术是将底端封闭的预制空心桩沉入土体一定深度,利用3.5t的柱锤通过桩中心孔向桩底端反复夯填水泥砂拌合物,在侧限约束下,使桩底以下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得到密实,在管桩底部形成由夯扩体、挤密土体、影响土体组成的扩展基础。这个扩展基础称之为“载体”。上部荷载通过管桩传递到载体扩散至持力层。其优点为:
质量可靠、承载力高
桩身采用预制空心管桩,确保了桩身完整性,避免了传统施工工艺出现的缩径、断桩等弊病。工艺简单,控制措施可靠,改变了桩基受力模式,等尺寸桩比常规技术承载力特征值提高2-3倍。
工期短、效率高
降低了施工难度,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从而缩短工期。施工完成不需要龄期,后续施工不需要凿桩头,真正做到即打即压即用。
经济性强
预制空心桩内夯载体桩,与常规技术相比桩长缩短、桩数减少,因此为建设单位能节约10%~30%以上的造价。
绿色环保
施工无需出土,不产生泥浆,施工现场干净整洁。
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提升了工程建设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预制空心桩内夯载体桩技术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案例中,为地基基础行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根据《载体桩技术标准》提供的计算方法计算最终沉降,结果略大于通过沉降观测预测的最终沉降,表明通过等代实体方法计算的载体桩变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载体桩的技术核心在于“载体”,与传统的桩基础完全不同:载体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桩,而是一种采用挤密方法形成的扩展基础,结合了柱锤夯填料强夯挤密土体的技术。这种以载体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不仅构思巧妙,质量易控,而且在理论与实践上高度结合,展示出原创性突破。随着应力水平逐渐减小,载体桩所采用的材料强度和刚度也逐渐降低,实现了一种“软着陆”的过渡,充分利用载体扩大与土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地扩展基础,为岩土工程的发展方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分享嘉宾深部国重地基中心徐彤副主任
预制空心桩内夯载体桩技术的讲解进一步深化与扩展该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深部国重地基中心的徐彤副主任分享了该技术的研发历程、关键技术和成功案例,同时为地基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带来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借助“我的技术我来讲”这一平台,各界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发挥载体桩技术的优势,推动地基基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高,为地基基础技术的发展添砖加瓦!
“我的技术我来讲”系列活动是一个分享创新技术和推动行业发展的平台,联盟成员通过分享自身的技术成果,促进了业界技术的更新换代和创新思维的传播。每一期活动都吸引了众多业内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为地基基础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桥梁。
2024-12-20 2076 0
2024-12-20 2082 0
2024-12-20 2109 0
Hot News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