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上海土木工程获奖项目推荐——上海长江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

2019-05-15 465 0

  2018年度上海土木工程科技表彰大会落下帷幕,隧道网为大家报道了这次盛会,并为大家进行了获奖项目推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上海长江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该工程荣获2018年度“上海土木工程工程奖一等奖”称号。

  项目名称

  上海长江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

  完成单位

  • 上海黄浦江越江设施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 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工程概况

  上海长江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是“十二五”期间上海市重大市政工程项目,工程的建设将缓解外环隧道、吴淞大桥的交通压力,改善区域交通环境。

  该隧道工程连接上海市宝山区和浦东新区,工程全长4912m。本工程是上海黄浦江底最大直径盾构法隧道,圆隧道为双管单层隧道,外径15m、内径13.7m,隧道管片厚度65cm。整个隧道共设置3个出入口,隧道限界高度取5.0m,通行限高取4.8m。


  主要创新点

  创新点1:首创大直径盾构法隧道超近距离穿越桥梁桩基工艺


  施工中采用直径15.43m的盾构机近距离穿越轨交3号线、逸仙路高架:其隧道外壁与轨交3号线高架桩基最小净距仅1.7m;与逸仙路高架桩基的最小距离仅1m。穿越沉降控制要求高,经过方案比选后,采用MJS预加固措施、优化盾构掘进参数、信息化施工等方法,减小盾构通过时对结构的影响。最终,盾构穿越后,轨交3号线最大累积沉降为4.22mm,逸仙路高架最大累积沉降为-3.52mm,周边管线沉降稳定,控制良好,且对周边环境无显著影响。

  创新点2:攻克紧邻高架桩基的超大深基坑及复杂结构体系基坑群施工难题

  该工程浦西工作井长70 m×宽26.8 m×深33.65m,为深大基坑。基坑紧邻正在运营的轨交3号线高架、逸仙路高架和一些重要管线,保护要求很高。施工中,对⑨1层承压水层进行降水,通过现场单井、群井抽水试验及回灌试验,确定降水井结构及布置、回灌井的布置、回灌的相关参数等,最终通过降水回灌及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很好地控制了周边高架桩基的沉降,确保基坑开挖的安全。


  浦西岸边段施工则将这些区域共划分成12个相邻独立基坑,形成多基坑共墙、南北线渐变分离式、局部落深变异的复杂结构体系基坑群。施工中加强了同步或交错施工的共墙基坑支撑体系优化、对接施工措施优化、渐变分离式基坑同步开挖控制措施等,实施精细化动态管理和监控反馈,确保基坑体系稳定。

  创新点3:国内首次在隧道中采用LED照明和光导照明系统

  本隧道在国内首次引进光导照明系统作为浦西进出口匝道的加强照明光源,完全替代传统的人工加强照明。该系统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的用眼健康,又大大节约了人工照明能耗。

  同时,在车道层、车道板下通道以及工作井设备房内均采用了绿色节能环保的LED照明光源,并且在隧道车道层采用了可替换LED隧道照明灯具。中间段采用智能LED照明控制,其具有自动巡检功能,可减轻了人工巡检的工作量。通过这些照明系统的安装,大大降低了维护的时间和成本,实现节能、环保。


  创新点4:完善城市地下道路多位一体的消防救援疏散创新体系

  长江路隧道是第一条火灾设防标准达到50MW的穿越黄浦江的盾构法隧道,除了一般隧道的疏散救援、防排烟、水消防、应急供电照明及FAS联动外,本隧道还设置了防救援专用通道、组合式逃生救援通道等,采用了侧向移门疏散方式、城市地下道路交通疏散救援标志体系,确保隧道车行安全、人员疏散及救援的可靠性。

  通车及运营

  该工程已于2016年9月试通车运营,其总体技术指标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程运营二年的后期沉降观测表明沉降已经趋于稳定,并非常好地处于规定标准内,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该工程曾荣获“2012~2013年度上海市优质工程(结构工程)奖”,其机电安装工程荣获“2016年度上海市优质安装工程申安杯奖”,其土建标荣获“2017年上海市市政工程金奖”等。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