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城市大脑”布设“神经系统”,中关村西区地下管廊装上传感器……

2018-05-30 450 0

  如果海淀拥有了“大脑”
  会产生怎样的奇妙反应?
  5月27日,在中关村西区,520个传感设备在井盖、地下管廊安装完毕,准备在5月31日完成调试上线试运行。这些传感设备将执行井盖状态监测、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等多项功能。这标志着海淀为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提高城市安全运行感知能力,率先在中关村西区迈开步伐。
  520个传感器已安装完毕
  “城市大脑”如同为城市安装一个人工智能中枢,用大数据帮助城市思考、决策,打造成能自我调节、与人类良性互动的城市。“城市大脑”的建设是一个大工程,目前,海淀正在进行物联网建设,让它真正自动感知城市运营的能力。
  据介绍,此次物联网试点建设范围主要集中在彩和坊街、丹棱街、海淀中街、海淀大街、苏州街东侧和地下管廊。安装的传感设备主要功能覆盖井盖状态、有毒有害气体、管道压力、燃气泄漏、温湿度等多个场景的监控监测,涉及水、电、气、热城市生命线全领域。
  此次在中关村西区安装的520个传感设备,监测井盖位移的有290个,监测有害气体的有230个。
  当井盖发生位移或是硫化氢、一氧化碳、甲烷、氨气这些气体发生泄漏时,传感器会实时把这些数据传送给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平台,平台再将这一预警直接推送给公共服务企业或是责任人,维修人员将迅速到位解决问题。
  据了解,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平台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环境、消防、安全、交通、便民和节能,日后,包括空气质量、交通事故情况、消防栓水位、道路安全、一刻钟服务圈等所有关于海淀城市运行的基础数据信息都将通过传感器在平台上显示。
  也就是说,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平台好比海淀“城市大脑”的神经系统,用来感知城市运行中出现的一切问题。
  除了用来感知问题的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平台外,海淀“城市大脑”还拥有指挥调度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平台,哪个区域容易发生盗窃案件,哪里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城市大脑”会对每日收集到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为日常城市运行保障提供服务,有效降低城市运行安全风险。
  下一步,海淀将在总结中关村西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监测面覆盖到整个中关村西区,增加监测应用场景,适时启动在曙光街道、上地街道的物联网建设,升级区级物联网管理平台功能,稳步将应用场景拓展到社会、民生等其他领域,条件成熟时,将作为物联网管理板块打包整合进海淀“城市大脑”,为海淀全城感知、全网应用插上智能翅膀,为海淀打造科技政府、科技城市、科技公民发挥重要作用。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