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风采】技术+管理,解决重大工程难题——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陈湘生

2018-03-12 572 0

  一直以敬畏之心,牢记使命,不断探索科学技术真谛,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这便是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湘生。2017年底,陈湘生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不仅是对深圳地铁科技创新取得巨大成就的肯定,也是对陈湘生总工程师在轨道交通工程技术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肯定。
  始于冻结,与土木结缘
  陈湘生1956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并于1977年考入淮南矿业学院(现“安徽理工大学”)。毕业后,陈湘生就职于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建井研究所,先后在德国鲁尔大学和剑桥大学从事地层冻结技术研究,在柏林工业大学从事隧道工程技术研究工作。在职攻读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在多年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深冻结壁极限状态设计理论和公式,解决了千米深冻结井防控冻结管断裂淹水世界性难题;研发了我国首套水平冻结成套技术,为我国富水软弱地层施工提供了“金钥匙”,广泛应用于我国地铁等地下工程中。
  延伸阅读
  《地层冻结法》共七章内容,包括:冻结法研究和应用现状、人工冻土基本力学性质、土壤冻胀融沉特性及对策、地层冻结设计、基坑工程冻土挡墙数值模拟、冻结法典型工程应用实例、地层冻结法风险与控制。
  2001年2月,时值深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初期阶段,陈湘生加盟深圳地铁,为深圳市轨道交通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他长期致力于富水软硬不均多变困难地层中地下和隧道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在盾构施工地层变形控制和跨地铁运营隧道地下空间工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复杂环境下盾构下穿运营隧道综合技术》本书针对深圳市复杂的地层环境、复杂的周边环境以及建设各方力量摊薄的情况,结合小曲线半径盾构隧道下穿小曲线半径既有运营隧道的难题,阐述了技术方案研究和决策,施工技术和工艺参数选取方式等。
  在陈湘生院士眼里,地铁除了解决人们的出行问题外,它更应该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反复强调:"城市轨道交通要实现三个可持续发展:一是实现轨道交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现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即建效能最大化的城市轨道交通。
  因此,在深圳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陈湘生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实践了工程建设数值化管理模式;率先践行了城市轨道交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建立了BT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管理程序;首创了地铁域地下空间效能最大化概念并付诸实践;带领同事和合作团队,创立了国际领先水平的跨地铁运营隧道地下空间综合施工技术,突破了国内外现行规范,释放了地铁安保区原来无法利用的大量土地资源,为实现建地铁就是建城市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为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铁域地下空间利用的工程实践与创新》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针对深圳地铁5号线BT模式下的建设管理进行全面阐述,下篇内容包括5号线BT建设模式下的工程进度、质量安全、设计管理等相应的工作程序、界面、管控要点和管理办法。
  《深圳地铁5号线BT模式建设管理研究与实践》本书从地铁的属性、地铁域地下空间与非地铁域差异、地铁域地下空间与所关联城市空间的关系等角度出发,对地铁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设计创新、技术创新、施工工艺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和绿色低碳环保材料使用,以及开发利用模式等在深圳地铁的创新进行了全面总结。
现在,人们更多将国家顶尖的技术比作国之重器,而撑起这些技术的就是这些顶尖的科技人才。再次祝贺陈总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感谢他为地铁事业、为国家带来的重要贡献!
  陈湘生:
  1956年6月出生于湖南湘潭,现任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是我国著名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地层冻结和地铁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17年11月,正式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1982年开始,陈湘生先后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40余项,完成大中型工程项目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次;所分管深圳地铁工程四次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在国内外出版学术论文90余篇,专著8部。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