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企业要迈开步子“走出去”

2017-11-03 205 0

  进入“十三五”以来,中国面临的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一端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端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走出去”的重点聚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集中亚洲乃至全世界的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建筑企业而言,“一带一路”就是“走出去”的“指挥棒”,为我国建筑业提供了开拓海外市场的绝佳机会。
  整体上看,近几年,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建筑业企业对国际市场还缺乏深入的认知和全面把握,对国际惯例、通行规则还不熟悉,对“走出去”遭遇的挫折和教训尚未上升到规律性来认识和掌握。因此,想要更好地“走出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正所谓“入乡随俗”,建筑业“走出去”的一个难题是国外的各种标准、风俗习惯和国内不同,企业一时之间很难适应,等到慢慢摸索出规律,这阵“春风”也就吹过了。因此,想要更快更好地“走出去”,“借船出海”值得一试。在实力不强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做当地企业的分包,也可以与有外施经验的国内大企业合作,先当分包,慢慢积累经验,到了恰当的时候就能“自立门户”了。在这方面,北京的民营企业国都建设集团做得比较好。该企业与中建八局和中建国际合作,分别在利比亚、伊拉克和阿尔及利亚做分包施工。其间,他们注重积累经验、储备人才,并且积极在当地招聘技术管理人员,现在,他们已经在毛里求斯、马来西亚和秘鲁独立承接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当然,一些国有大型建筑企业本身拥有特级资质,无论在资金还是人才、技术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完全可以在可行的范围内,通过并购的方式融入当地建筑行业。在并购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吸收和消化当地企业的优势资源,具备经验之后,再拓展其它市场,会相对容易很多。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的会员企业中建海外、中建一局、中建三局和中建八局都已经在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扎根并开拓了新市场。其中,中建三局发挥专利技术优势,投标迪拜1025米高的世界第一高楼,开始与西方施工企业争高低;北京住总集团和中国建筑装饰集团则在“一带一路”中部沿线国家(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捷克等)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与此同时,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城建集团和北京市政路桥集团在泰国、马来西亚、阿联酋和马尔代夫等国家也收获颇丰。这些都值得同行学习、借鉴。
  古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带一路”是巨大的机遇,但是挑战也有很多。沿线部分区域政治风险高、法律环境差、汇率风险大、宗教和民族关系复杂,因此,“走出去”的企业完全可以以“组团出海、抱团取暖”作为原则,结成战略联盟,从单打独斗走向合作,以“优势联合、风险分担、利益共享”为前提,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相互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既能够降低“自己走”的风险,还能够提升与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带动建材、机械等相关产业走出去,输出中国的产品、管理、技术标准,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取得更具优势的地位,在“走出去”之前,企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要有“试错”的心理,刚开始要交的“学费”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完全可以结合不同国家的实际不断创新,赋予传统行业以崭新的理念,如通过“互联网+”、智能家居等,把新能源、新技术嫁接到传统产业,通过趋势引领,推动业务的升级,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踏浪碧海豪情在,又见东风卷潮来。”发展如逆水行舟,前进道路上难免会遇到激流和险滩,但是只要我们紧跟国家步伐、结合自身实际,就一定能够走出属于自己的创新大道。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