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公路地基的探讨及施工管理

2015-08-06 139 0

  1前言
 
  强夯法[1]是1969年法国Menard技术公司首创的一种地基加固方法[2],这种方法是用巨锤(我国常用锤重为80~250kN,世界最大锤重为2000kN)从高处自由下落(落距一般为8~40m)对地基施加巨大的冲击能及冲击波,使土中出现很大的冲击应力,土体产生瞬间变形,迫使土层孔隙压缩,土体局部液化,在夯击点周围产生裂缝,形成良好的排水通道,孔隙水和气体逸出,使土粒重新排列,经时效压密达到固结,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其压缩性,而且还能改善砂类土抵抗振动液化的能力,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是一种有效的地基加固方法。强夯法由于具有效果显著、设备简单、施工方便、适用范围广、经济易行和节省材料等优点,目前,已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强夯法常用来加固碎石土、砂土、非饱和粘性土、杂填土地、湿陷性黄土等类地基,广泛应用于机场跑道、高速公路、工业及民用建筑等项目的地基处理工程,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湿陷性黄土地基破坏机理
 
  所谓湿陷性黄土[3]就是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湿陷性黄土地基在天然状态下的密度(天然容重)低,单位体积内粘土颗粒含量少,孔隙率较大(一般为35%~65%)。土体的水稳定性极差,遇水会使土粒间的毛细水表面张力丧失,在土体中起骨架作用的晶体颗粒溶解,在宏观上表现为地基表面垂直沉陷,导致建筑物、构筑物的破坏。因此,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如何控制和管理好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做到既经济有效又安全可靠,对减小路基沉降、保证高速公路建成以后正常运营具有重大意义。
 
  3湿陷性黄土公路地基处理方案的确定
 
  湿陷性地基处理的是否得当,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投资和进度。强夯法具有加固效果显著、施工便捷、节省材料、施工工期短等优点。当湿陷性黄土公路地基路段较长,需处理面积大,公路沿线外缘较近范围内无村庄,无重要构造物时,强夯法是比较理想的地基处理方法。
 
  3.1工程实例
 
  某高速公路全长约60km,线路所经地区大多属湿陷性地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晚更新统Q3eol风积马兰黄土,层厚约4.2~8.3m,该工程存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导致的路基不均匀沉降,稳定性相对较低,针对此工程地质特征,经多种地基处理方案比较后,选用较经济、快捷的强夯法处理。强夯试验选在K5+700~K5+860全段路基,该路段远离村落,施工条件较为理想。
 
  3.2强夯参数的确定
 
  强夯施工参数应依据工程场地的土质情况和具体工程质量要求确定,主要参数有:有效加固深度、单位夯击能、夯点的布置及间距、单击夯击数及夯击遍数等。
 
  1)有效加固深度[2]
 
  有效加固深度既是强夯加固效果的表示,又是选择地基处理方法的重要依据,它反映了处理效果。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修正了法国梅纳最初提出的修正公式,按下式计算公式:
 
  式中:H——有效加固深度(m);W——夯锤重(kN);h为落距(m);α——与土的性质和夯击能等因素有关的系数,一般变化范围为0.5~0.9。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本工程α取0.45。
 
  计算出土层的有效加固深度
 
  2)单击夯击能[2]
 
  锤重M(kN)与落距h(m)是影响夯击能和加固深度的重要因素,设计中按单点夯击能考虑。
 
  E=W×h(2)
 
  式中:E——单击夯击能(kN·m)。本工程主夯与副夯时采用1000kN·m夯击能;满夯时则采用700kN·m夯击能。
 
  3)夯点的布置及间距[2]
 
  为了使夯后地基比较均匀,对于较大面积的强夯处理,夯击点一般可按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夯击点,这样布置比较规整,也便于强夯施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本工程采用正方形布置。主夯与副夯时夯点间距采用4.0m;满夯时夯点彼此搭接采用1/4夯锤直径。
 
  4)单点夯击数及夯击遍数[2]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夯击功能与有效加固深度确定。本工程单点夯击数采用7击,夯击遍数为三遍。
 
  第一遍:主夯,间距4.0m,正方形布置点位,单点夯击7击;
 
  第二遍:副夯,在各主夯点位中间穿插进行,间距4.0m,正方形布置点位,单点夯击7击;
 
  第三遍:满夯,采用夯点彼此搭接1/4夯锤直径连续夯击。满夯的目的在于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
 
  5)处理范围
 
  本工程强夯处理的加固宽度到路堤坡脚以外每侧3m。
 
  3.3工后检测
 
  试验段施工结束7d后,进行湿陷系数、土的干密度检测,以判定夯后效果。在探井中人工采取原状土进行室内土工试验,测定土的湿陷性及干密度。湿陷性采用固结仪检测,干密度以环刀法检测。平均湿陷系数检测结果见表1。平均干密度检测结果见表2。
 
  经强夯处理后,湿陷性系数及干密度均能达到设计要求指标。
 
  4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4.1施工单位的选择[4]
 
  对参与施工的强夯施工单位,要先审查其施工资质、信誉和业绩,任何单位不得将强夯分包给个人施工。各中标单位将经初步筛选合格的施工队伍形成书面推荐报告,经驻地监理审核后,上报主管部门,经批准后方可进场。进场后不得再分包或转包,否则,驻地监理工程师将责令分包单位立即退场,损失自负。
 
  4.2施工准备
 
  施工前必须收集并熟悉相关资料,包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施工场地范围内地下坑穴普探图,强夯设计图及相关要求。
 
  施工单位应编写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计划,经驻地监理组审查后,提出书面审查意见,报总监代表审批同意方可施工。
 
  4.3施工管理
 
  (1)施工单位要熟悉施工图纸,理解设计意图,按设计图编制夯点号图,编号图要清晰、规范、科学;
 
  (2)施工单位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现场操作人员必须戴安全帽,并对施工机械定期作安全检查。在强夯区四周要设置醒目的危险警告标志和安全管理措施,不允许行人和非施工车辆进入强夯区,以确保操作人员、过往行人和过往车辆的安全;
 
  (3)施工单位要按要求选用适宜的强夯机械并对其进行编号;
 
  (4)施工单位要制定施工要点供现场施工人员执行;
 
  (5)施工前用应测量场地整平标高;
 
  (6)夯锤必须过磅称重,夯击能在强夯施工前必须检测,并满足设计要求。每夯击100次,用皮尺量一次夯锤落距;
 
  (7)在强夯区内的构造物必须在强夯完成后,才能进行构造物的下部施工;
 
  (8)施工技术人员要认真做好强夯记录,记录要求清楚、真实,能反映每个夯点的施工情况;
 
  (9)及时排除夯坑内及场区内积水;
 
  (10)施工人员必须注意观察已处理路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现场监理和有关部门。
 
  5夯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质量检验评定
 
  5.1基本要求
 
  强夯施工必须按夯击点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以各个夯击点的夯击数作为施工控制数值。
 
  5.2实测项目检验评定
 
  实测项目检验评定,应按强夯处理质量要求进行评定,打分。
 
  5.3外观鉴定
 
  (1)夯前场地必须清表、整平,无明显凸凹点,整平不符合要求,扣2分;
 
  (2)夯坑内积水应及时排除,不符合要求扣2分;
 
  (3)夯后场地应平整,无局部隆起,不符合要求扣2分。
 
  5.4分项工程质量等级评定
 
  (1)分项工程评分在85分及以上者为优良;70~85分者为合格;70分以下者为不合格。
 
  (2)若标贯击数、瑞利波检测不合格时,则该分项工程不合格,可进行二次加固处理,再重新评定其质量等级。
 
  6结束语
 
  在济邵、济洛等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加固的施工实践中,采取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同时严格按有关质量要求和“施工指导意见”进行控制,选择合适的强夯参数指导施工,使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段达到了设计要求,从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处理路段的工后路基沉降观测看,处理段湿陷性地基强夯加固达到了预期目的。
 
  强夯法虽然具有效果显著、设备简单、施工方便、适用范围广、经济易行、节省材料和施工工期短等优点,在工程实践中已被证实是一种较好的地基处理方法,但目前仍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因此只有根据现场的地质条件和工程使用要求,试夯后选用最优的强夯参数,才能达到既经济有效又安全可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17-123
 
  [2]陈希哲,《土力学地基基础》(第四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422-4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126-128
 
  [4]崔大伟,刘祥勇,《强夯法处理液化地基的施工管理》,2004年12月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