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础

2015-08-04 268 0

   桩基础(pilefoundation)
 
  由桩和桩承台组成的深基础。桩基础由于其承载力高、沉降量小而均匀,而适用于在各种工程地质条件下建造各种类型的建筑工程。
 
  桩深入土层中,竖向和侧向有一定支承能力的结构杆件。桩按成桩材料分成木桩、混凝土桩、钢桩和组合桩。按桩在土中的工作特性分成摩擦桩(桩尖不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承载力取决于桩对土的摩擦力)、端承桩(桩尖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承载力取决于桩尖下坚硬土层对桩的阻力)和半摩擦半支承桩(桩尖支承在较坚硬土层上、承载力由桩身摩擦力和桩尖处土的阻力组成)。按桩的制造方法分成预制桩和灌注桩。按桩的入土方法分成打入桩和压入桩。
 
  桩的承载力桩有承受垂直荷载和侧向荷载的能力。垂直承载力采用静荷载试验法、理论计算法、静力触探估算法、经验公式法和动力公式法确定。侧向(横向)承载力采用静荷载试验法和理论计算法确定。刚性桩的横向承载力按平面土压力理论或其他简化方法计算。柔性桩的横向承载力计算方法有:基床系数法和弹性半空间法。
 
  桩基中每一根桩承受的轴向力要小于单桩轴向受压时容许承载力。当桩周土体因自重固结、湿陷或因地面堆载等产生的地基压缩大于桩的下沉时,应考虑桩侧负摩擦对轴向承载力和沉降的影响。
 
  桩的最终贯入度打桩终止时一阵(10击)锤击所发生的桩下沉值。当贯入度的实测值大于计算的贯入度值时,虽然桩已沉至设计深度,也必须将桩继续打入土中,直至贯入度的实测值小于计算的贯入度值为止。
 
  桩承台在桩顶将桩群连成整体,支承桩基上荷载的结构构件。桩承台的平面形状取决于桩的布置情况,一般为矩形或条形。承台高出地面或河底时,称为高桩承台。承台低于地面时,称为低桩承台。混凝土桩、钢筋混凝土桩、钢桩的桩基础,不须将承台底面深置于地下水位以下。对木桩基础,为避免地下水位波动对木桩的腐蚀作用,要求将承台深埋,桩头低于地下水位。
 
  桩基础分类按承台位置分有承台位于土内的低承台桩基础和承台位于土外的高承台桩基础。按桩的布置方式分有桩垂直布置的桩基础,桩倾斜布置的桩基础和交叉布置的桩基础。按承台几何形状分有条形、方形、圆形(环形)、三角形、多边形、不规则形承台桩基础。按桩数分有一柱一桩和多桩承台桩基础。
 
  桩基础设计包括桩型选择,桩身设计(桩的断面尺寸、长度、强度),单桩容许承载力确定,桩的数量,桩的平面布置,承台尺寸和构造,承台强度设计,估算桩基础沉降量等。
 
  桩基础极限承载力假定桩基础是一个由承台、桩和桩间土组成的实体基础。
 
  桩基础沉降有三种计算假定:(1)无扩散角的假定。假定桩基础是砌置在桩尖平面上的实体基础;(2)太沙基和皮克假定。当桩基由摩擦桩组成时,假定它是砌置在由桩尖向上1/3桩长平面上的实体基础;(3)有扩散角的假定。假定桩基础是砌置在桩尖平面上的实体基础,但荷载从承台底面和桩群外围以某一角度向桩尖平面处扩散。由于桩基础计算沉降量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结合地区经验选用与应力水平相适应的沉降计算参数。
 
  桩基础施工按基坑开挖先后分:(1)先挖基坑后打桩,一般适用于小型基坑;(2)先打桩后挖基坑,一般适用于大型基坑。
 
  先挖基坑后打桩在地基中挖出基坑后,将打桩架安放在基坑边上。第一步,边排的桩和其他各排的桩不打至设计深度,只打至桩头都在脚手架标高处为止,以便在其上敷设脚手架并将打桩架移至基坑上;第二步,打下所有的桩以后,将打桩架后退,将桩打至设计深度。使用装有可外伸的龙门,能使桩锤降入基坑内。没有外伸龙门时,可利用“送桩”。送桩是一段长度等于基坑深度的钢质或木质桩段。利用送桩时,将其放在桩头上,桩打入土中达到设计深度后,将其从桩上移去。
 
  先打桩后挖基坑将全部桩打入地基中以后,进行基坑挖土和将各桩上部截至同一个水平。
 
  预制桩的施工方法见预制桩。灌注桩的施工方法见灌注桩。
 
  简史桩基础是最古老的基础形式之一,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人类就在地基条件不良的河谷和洪积地带采用木桩来支承房屋。智利发掘文化遗址时发现的木桩距今大约有12000~14000年。中国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木桩,距今大约有6000~7000年。英国的桥梁工程和河滨住宅中有许多木桩基础。中世纪在东安格里亚(EastAnglia)沼泽地区修建的大修道院,使用橡木和赤杨木做桩基础。中国汉朝(公元前200年到公元200年)建桥时使用木桩基础;到明、清时期,桩基础已在桥梁、水利和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在一些大型工程中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70年代后期采用开口钢管桩和离心混凝土管桩基础。随着打桩施工机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海洋工程建设的迅速兴起,桩基础已由单纯的支承上部结构,向承受很大外力的结构构件发展。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