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建华工程奖” 十大院士评委为预制桩精英授奖

2014-06-09 7745 0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学术报告会暨2013年度“建华工程奖”颁奖大会于2014年6月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桩基础专业委员会与建华管桩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此次盛会。会议特邀行业专家作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进展与应用报告,获奖代表将其获奖成果及应用作专题介绍。
各有关主办方希望通过“建华工程奖”的设立,能帮助整个预制桩产业在贯彻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提高预制管桩技术水平,加快桩基行业技术进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方面,有全面的突破。该奖项是首次由企业——建华管桩集团有限公司出资承办的预制混凝土桩行业工程奖。
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谭庆琏,铁道部原副部长蔡振华,交通部原副部长、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胡希捷,铁道部原总工程师王麟书,交通部原总工程师凤懋润,“建华工程奖”奖励委员会主任杨秀敏院士院士、副主任龚晓南院士等委员会院士,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陈苏处长,中国工程院高战军副局长、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毛志兵总工、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会长徐永模、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张建民、中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桩基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文生、建华管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刚等领导;“建华工程奖”奖励委员会全体委员;行业及各地预制管桩规范、设计图集的主要编制人员;有关学会、协会领导;勘察设计及科研院校专家;各管桩企业高管;“建华工程奖”获奖单位及代表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秘书长孙芹先主持。
建华管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刚在致辞中向获奖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和由衷的敬意。他表示,建华近年来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集团销量已连续17年全国行业第一,目前是全国最大的混凝土制品生产企业。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建华管桩清醒地认识到,行业的兴衰和企业的兴衰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行业兴旺了,企业才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只有抢占科技的制高点才能独得发展的主动权。作为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管桩生产企业,建华深知肩负的社会使命和引领行业发展的重大责任,设立“建华工程奖“,就是这份责任的充分体现。希望有更多的高水平成果能参与“建华工程奖”的申报,并推广、应用到管桩的生产、设计、施工中去,使管桩在工程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土木工程学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张建民在致辞中表示,设立“建华工程奖”对推动桩基行业的科技创新与人才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设立“建华工程奖”,体现了建华管桩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我国预制管桩行业的龙头企业,在积极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方面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服务行业、贡献社会”为已任的企业精神;热烈期望“建华工程奖”在对推动桩行业的科技进步、鼓励优秀科技人才的进步成长方面,成为一个有影响、有品位、有特色,并且重创新、重质量、重成效的“知名品牌”。特别提及的是,在“建华工程奖章程”中明确规定,“建华管桩及其子公司、关联公司只有推荐资格但不得参加申报”,这也展现了作为设奖单位的胸怀,非常令人钦佩。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会长徐永模致辞在致辞中表示,“建华工程奖”开创了桩、建工行业企业办奖的先河,这次活动为材料制造业和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应用领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会议特邀请国家相关部门领导、行业专家作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进展与应用报告,并组成了超豪华的十大中国工程院院士阵容为获奖者颁奖。
“建华工程奖”采取推荐与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评选一次,奖励在预制管桩领域生产、设计、施工、应用及技术创新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奖励设一、二、三等奖,并可根据当年实际情况,增设特等奖。
为了确保奖项的公正性、权威性,建华管桩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由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10位行业专家组成的奖励委员会,并在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桩基础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与指导下开展工作。
本次获奖成果是我国近期管桩技术发展的大检阅,也体现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中各类获奖的技术成果,都对协助更多企业、城市打造绿色低碳型发展模式,推动美丽中国、生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和长远的意义和影响。
比如,一等奖的获奖者之一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他们这次获奖的技术名称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超高层与大型综合体建筑工程中的设计与应用”,这个技术就是针对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应用日益广泛,不仅仅在一般民用建筑中持续应用,而且在超高层与大型综合体方面也有着旺盛的需求而量身创制的。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积极推动管桩在上海及全国应用,经过20多年实践,该系列技术在100多项工程设计中得到采用,其中代表性工程包括上海浦东陆家嘴高度超200m的超高层办公楼上海银行大厦、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中国博览会展综合体等。评委会中的院士、专家评价称:这项技术在超高层建筑中的运用,不仅大大节约工程造价,还可大量节约混凝土材料资源,降低泥浆排放,对我国建设“两型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授予其一等奖名至实归。

另一个一等奖的获奖技术是“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抗震性能及新进展”,获奖单位是河北工业大学和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这个奖的技术先进性和工程施工的现实价值,同样不菲。
它主要解决的难题是:随着基础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需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以满足建(构)筑物对桩基础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保证建(构)筑物安全和正常使用。而根据国家标准图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10G409) 修改了原国家标准图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03SG409)规定的适用范围——为非抗震地区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7度地区,若将PHC管桩使用于抗震烈度为8度的地区则需另行验算。规定的适用范围“为非抗震地区和抗震设防烈度小于等于8度地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构筑物等工程的低承台桩基础,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且建筑场地类别是Ⅲ、Ⅳ类时慎用”,至于如何进行“另行验算”标准图集和相应的规程规范并没有给出相应的说明。这个获奖技术成功的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课题组经过 6 年的研究,针对地震烈度、土层特性等因素影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抗震性能的技术难题,展开结构性能试验、振动台试验、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及仿真模拟硏究,在桩身弯矩变化规律、桩土变形机理、压弯破坏特性、抗震风险评定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发表研究论文 9 篇(其中 EI检索 6 篇),主持并编制了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13(J)/T105-2010),出版研究专著一部,完成硕士论文4 篇,博士论文1篇,根据144根预应力管桩基础竖向承载力的试计比统计分析,首次校和了总体安全系数值,确定了可靠指标值,得出了设计选用的承载力桩身强度发挥不足50%的结论。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大量应用,应用量已经超过百项。院士和专家评委认为:成果结合京津城际客运专线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在软土地区进行了大量现场测试。针对高地震烈度、软土强度等影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抗震性能的技术难题,展开结构性能试验、振动台试验、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及仿真模拟硏究,取得了大量的试验和测试数据。成果较好地解释了管桩基础在成层土地基下的性状,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对指导工程设计有较大作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事实上,两个一等奖的获奖评语,也普遍适用于这次入围的众多预制桩技术和解决方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颁奖大会同时举行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学术报告会汇集了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桩基础专业委员会等国内一流学会、协会的顶尖专家,体现了行业性、代表性、专业性,作主题发言的嘉宾也代表了行业的顶尖专业水平。更值得赞赏的是,这次成果大检阅还发现和提携了很多中青年才俊,推出和交流了一些中青年人才的优秀成果。如青岛理工大学提出的混凝土管桩全过程承载性能评价研究成果,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展开,历时10余年,已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16 篇被EI收录,4篇被SCI收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主办方介绍说,建华工程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集体奖一等奖名额一般不超过当年申报总数的3%、二等奖名额不超过5%、三等奖名额不超过15%;个人奖一等奖名额一般不超过当年申报总数的3%、二等奖名额不超过5%、三等奖名额不超过15%。另外,可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增设集体和个人特等奖。申报范围是从事预制管桩科研、生产、设计、施工的集体和个人;其他为预制管桩行业发展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建华管桩及其子公司、关联公司只有推荐资格但不得参加申报。据了解,建华工程奖集体奖一、二、三等奖的奖金依次为10万、5万、3万;个人奖 一、二、三等奖的奖金依次为5万、3万、1万。评审委员会由工程院院士、本行业学(协)会及相关行业专家等组成,负责建华工程奖的评审与审定工作。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