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贤:中国建筑落后日本一百年

2014-06-06 216 0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王明贤

王明贤认为中国当代建筑缺失了很多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比如中国园林文化、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而外国建筑设计师所做的西方建筑并不适用于中国城市,与中国城市环境并不和谐。

问:目前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外国建筑师的作品云集,而一些重要建筑也倾向于选择世界顶级的设计公司,这种偏好甚至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二三线城市。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王:这种外国建筑设计师进驻中国市场的现象,不是一件坏事。最近有一个说法,说外国建筑师已经把北京等城市作为他们的试验场了。外国建筑师进驻中国必然有是有原因的,他们都是国际顶尖的建筑设计团队,同时在国际舞台上都有很成熟的作品,中国政府或者开发商,正是看中了他们的设计。而进驻中国的外国建筑设计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商业性事务所,另一种就是学术研究性事务所,他们更注重研究建筑文化。这两种区别比较大,我个人比较期望这种有研究背景的建筑师进驻中国市场,因为他们对中国当代建筑发展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同时我遗憾的感到,虽然有一些外国建筑师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但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土地了解得还不够,所以我觉得他们的很多作品都像是“天外来物”,和中国的关系不够密切。他们的建筑理念并没有和中国本土文化进行结合。

问:这些年,在国际市场上的已经有一些中国新锐设计师,做出建筑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作品,比如拿到普利兹克奖的王澍。您认为中国当代建筑师的发展水平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王:我认为总的来说,中国当代建筑师的水平还不够。这一百年来日本建筑师对整个世界建筑发展是有一定贡献的。在1960年,日本青年建筑师提出了 “新陈代谢派”,他们对于新都市主义建筑实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且有自己的实践。因此这些年以来,日本现代建筑是对世界建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可喜的是,目前中国有一批青年建筑师开始运用中国园林的理念进行创作。包括王澍、董一干、葛明、童明,都开始关注中国园林的研究、挖掘,甚至更年轻的马岩松对“山水城市”文化的关注,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很好地挖掘实践,他可能就代表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问:最近在采访同是评委成员的王小山老师时,北京的故宫是他最不喜欢的宫,认为故宫的每一间房子除了朝向和高低不同,基本都一样。而国外一些宮的景致相对就丰富多了,每一个房间都是不同装修设计。

王:我坚决不同意他的观点,也请转告他我的不赞同。中国和西方的建筑体系本就不同,西方教堂都是高耸入云的,细节也做得非常精彩,宫殿也是金碧辉煌的。相反中国的故宫都是一些物和建筑,甚至平淡无奇。中国的建筑特点其实是空间组合的艺术,故宫其实是一种非常完善的构图平铺在地上,当你从天安门走来的时候,天安门就是序曲,故宫的三大殿就是高潮,当走到景山就到了尾声。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就说了:中国建筑贯穿着一个精神,即“人不能离开自然”。无论皇宫、庙宇还是民宅都融合了自然,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图案的感觉。这是中国建筑最微妙的东西,重视建筑与自然、城市、环境的关系,这可能就是将来中国对世界建筑发展起到最重要的作用。

问:这两个在建建筑虽然都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但是展现方式区别还是比较大的,中国尊融入了中国道家“尊”的文化,同时融合了西方摩天大楼的特点,而骏豪·中央公园广场(资料、团购、论坛)融合的是中国山水文化。您觉得哪一个项目更好的诠释了中国文化?更融合周围的环境?

王:目前,世界城(资料、团购、论坛)市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是哪里都有混凝土森林,到处都是雾霾,而城市的诗意在哪里呢?所以现在需要探讨一下城市的诗意 ,生活的诗意。

城市山水这个项目已经关注到了这种诗意,所以我也比较关注这个项目。马岩松从建筑与自然地关系、人与自然地关系的方向而发展来的。中国传统建筑种类丰富,从宫殿、庙宇到民宅都有非常优秀的建筑,都有非常丰富的艺术美。所以我认为中国传统建筑不在乎金钱多少、规模大小,而都具有灵性,具有与自然融合的特点。并不作为某种标杆,而以其自身价值的存在而彰显于世。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