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海朱家角,水乐堂,建筑大师王澍和著名音乐家谭盾在这里畅谈音乐、建筑与人生。
谭盾说:“我在建筑里听到了音阶,听到了海浪和流水的声音。”而建筑师王澍则从音乐中感受到了建筑:“我听到一些西方音乐,感觉那音乐真的像造房子一样,是一块块造上去的。”观众们则在短短两个多小时中领略到,虽然艺术有门类之分,但必定有着共通的文化观念和哲学信仰。
东西方真的存在冲突吗?
一位是获得有着“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的中国第一人,一位是连获国际音乐大奖的音乐人,两位获得世界认可的艺术家相遇,“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相融”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对于这个问题,王澍首先反问:“东西方文化真的存在冲突吗?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假设。西方的文化和我们的文化确实有本质差别,但它们不能用一个简单的逻辑来讨论。
文化有差异,但差异并不必然导致冲突。谭盾注意到,近年来,来自东方的艺术逐渐受到世界的瞩目和推崇。谈及原因,他认为并不只是因为我们有着广阔的消费市场。“我觉得更加感动他们的是东方文化的哲理。”他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地、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而得到了西方的认同。”
对此,王澍亦有同感:“很多西方人认为中国文化接近自然,包含了融洽的人际关系、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像诗画一样美好。”
谭盾总结:“东方跟西方如果找到共同的哲学通道,就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多的差异和矛盾。”
西方是科学,东方是自然
如果要说东西方差异,谭盾认为,西方的文化是科学,东方的文化是古老和自然。“东方音乐是无限的点、线、面;西方的音乐则是数学、几何,把震动的听觉化成音阶,再细分化为12音。我们古老的音乐讲究气韵,唱一段京剧,也许根本找不到调,但东方的韵律在这自然中。”他说。
王澍同样阐述了东西方建筑本质上的不同:“西方建筑的核心是火,中国建筑的核心是水。”他以宋代画家李嵩的《西湖全景图》为例阐述其观点:“图上的中心是空的,由水联通,连房子都看不到。建筑是混在建筑之中,建筑不是直接要表达的东西。”
王澍说:“东方建筑最重要的是隐蔽在自然中,入口非常小,但像山一样庞大。因此我的建筑也基本没有立面,几乎虚空,但内部复杂。这种复杂与自然的多样性相通。西方的专家们往往在参观后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他们的‘数学脑袋’里,这样的‘自然’难以量化实现。”
过去在心目中,它就是未来
谭盾透露,自己初到美国留学时,曾说一定要颠覆这个世界。“我要在美国做得比美国还要现代,所以我去那里的时候,觉得最大的任务就是要超越所有,我要把传统都砸烂,重建音乐的体系。因为我觉得我们一定要进入一种未来时,要捕捉未来的媒介。”他说。
可是有一次去哈佛大学的经历却改变了他。“我去了哈佛大学的书店,随手拿了一本名为《乔布斯语录》的书看。这个书分生活、会议、同事等部分,我发现观点与中国的老子有一点相似。哈佛大学的学生读的东西很有意思,他们就是在各个民族中最最古老、最最悠久的养分里面去寻找未来的。”他说道。
谭盾由此展开了一种新的旅程。他花了五年时间一直在做女书,并使得全世界许多交响乐团、音乐人对这种古老的吟诵歌唱产生兴趣。
面对大量的传统建筑的流失,王澍曾十分痛惜,上世纪90年代初,他自动停止了职业建筑师的生涯。“我想我们的目的不是让中国建成一个美国。让中国变性了,这不是我们的想法。”他说。他将造城运动形容为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事情之一。
王澍说:“林语堂曾写过一篇文章,说中国是全世界最慢的国家,他为此而着急。而现在中国是全世界最快的国家,我们现在是全世界最快的人。那么我们丢掉什么东西了呢?所以我能够坚持到现在、活到现在是有一个信念,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世界存在,我也不相信这个世界只有一种时间存在,应该是有不同的时间同时存在,只有第二个世界才是你的魅力。所以我说我的哲学关注的是一个世纪之前的中国的哲学,我甚至有时候说我生在17世纪,我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到现在400多岁了。”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