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很多建筑之所以能在多次强震中岿然不动,与日本房屋建筑采用防震技术、及时进行抗震诊断与抗震修复、每次大震后修改建筑法并严格实施等因素密不可分。”全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审查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防灾抗震技术中心副主任曾德民称。
应用隔震与减震技术
曾德民称:“在日本,建造抗震建筑的基础就是采用各种隔震、减震的技术和部件。通常这些部件位于建筑物基础或上部结构之间,使地表的摇动不会传给建筑物。”
这些隔震、减震的部件,通常具有四种机能:具有不把地震的摇动传给建筑的“绝缘机能”;具有受到地震摇动也能维持稳定来支撑建筑物重量的“支撑机能”;具有削弱地震摇动幅度的“衰减机能”;具有地震后让建筑物恢复到原位的“恢复机能”。按照这些机能,隔震、减震的部件大致划分为两种类别,一种叫减震器,一种叫阻尼器。
据了解,减震器包括由薄橡胶片与钢板交互叠合而成的积层橡胶、尽量减少摩擦阻力的滑动支撑、滚动支撑等;阻尼器则包括用钢材和铅制成的金属阻尼器、用像糖浆或油那样的柔性流体材料制成的流体阻尼器、利用摩擦力制成的摩擦阻尼器等。
“目前,在日本,新建的6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中,90%都采用了各种隔震、减震部件,以实现建筑的抗震性能;在新建的普通两三层民居中,也有40%~50%采用了隔震、减震部件;此外,还有一些既有建筑也加装了隔震、减震部件。”曾德民告诉记者。
推行抗震诊断与修复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在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地震造成的损失。“对应的策略就是对居住或使用的建筑物,进行建筑抗震诊断,掌握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并根据需要采取抗震修复措施。”曾德民说。
实际上,日本在1995年发生阪神大地震后,当年就开始实施《抗震修复促进法》了。日本国土交通省JICA项目专家、日本结构一级建筑师三瓶昭彦称:“每一次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后,日本国土交通省都会组织力量进行建筑抗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建筑基准法》及相关法规进行补充和修改。”
日本的建筑抗震诊断目的,就是为了对1981年以前建设的建筑物抗震性能进行鉴定,并认定是否需要加固或改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以结构抗震指标和非结构抗震指标,两个数值为指标进行鉴定的。结构抗震指标表示结构主体的抗震性能;而非结构抗震指标则是对防止因外墙塌落,造成避难损伤及人员伤亡的安全性进行诊断的指标。
同时,具体的抗震诊断要求也很明确。例如,在确认使用材料的强度上,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要求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钢筋强度进行确认;当主体结构为钢结构时,要求对焊接部位进行仔细确认。当进行抗震诊断后确认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低时,则要求尽快进行抗震修复工作。
遵守修复认证和部品认证
曾德民还指出,在日本,进行抗震诊断及抗震加固修复时,需得到官方第三者机构的鉴定或认定,通常是到所辖区的特定行政部门进行咨询,以明确其具体的认定时间、诊断方法、所需费用等。加固修复后的效果确认工作,也是由官方第三者机构进行鉴定,还需另行收费。但关于抗震诊断、抗震加固修复,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对《抗震修复促进法》制定的支援制度(包括补助、补助金、融资、税制等),认真执行。
对于新建造或抗震加固修复时使用的相关部品,如果是《日本工业规格标准》、《日本农林规格标准》以及品质相关的技术标准中包括的部品,则可以直接使用,因为这些标准涵盖的部品,已通过合格认证了。但如果使用的部品、部件是新产品,还没在《日本工业规格标准》中做出全面规定,就必须通过日本国土交通大臣的认定才可以使用。
“正是因为有这些严格的认证程序,进一步保证了日本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曾德民说。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