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9 180 0
中国企业的英国机会
据腾讯财经报道,由于英国经济开放,管制宽松,使其经常在主要欧洲经济体中被认为是拥有最理想的商业环境。目前,英国已是中国对欧洲投资的最大接收国。
在英国投资,一个关键的商业好处就是能直接进入一个领先的世界金融中心。英国的债券交易占全球总量的70%,全球半数以上的外国股权交易在英国进行,全球外汇日交易总量当中更有32%是在英国进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英国金融领域的实力和广度是中国公司获得不同类型商业融资的一个关键优势。而伦敦正在加速成为人民币海外离岸中心的事实也将为中国企业融资带来更大便利。
同时,英国是欧洲公司税和个人税收最具竞争力的国家,英国的总体税收负担远低于欧盟平均水平。早前英国主要公司税率30%,就已经低于其它主要欧洲经济体,而据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中国区总管李凯琳女士向腾讯财经介绍,明年这一公司税率或可将至20%。而英国的劳动力市场对用工者而言也更具灵活性。英国的劳动监管条例少于大多数其它欧洲国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是43.1小时,而欧盟平均只有41.9小时。对于英国经济的开放性,华为和中投这样的企业都感受深刻。在美国都投资受阻两大企业,在英国都能左右逢源。华为管理层曾直接表示:“英国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因为它是全世界管制最松、最为先进的电信市场。”
除了自身成熟健全的商业环境外,突出的商业机会也在为英国争取到越来越多的商业投资。
“房地产与基建是中国对英投资目前最突出的两个产业”, 普华永道中国北京咨询服务部主管合伙人卢玉彪对腾讯财经表示,“英国的房地产由于在金融危机期间的表现相对稳定、没有太大波动,使投资者对其市场有信心,对偏好固定投资回报的投资者吸引力较大。基建与房地产行业类似,回报稳定,而且整个英国基建的行业发展也较为成熟。”上述人士认为,对于英国高端消费品的投资虽然会有需求,但相对投资机会不如房地产与基建多。
根据专注于资本市场和商业房地产的独立调查公司Real Capital Analytics(简称 RCA)提供的数据,今年前11个月,从中国流向英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总额为38亿美元。
而英国政府2011年发布的一份《英国基建白皮书》中强调,“历史上,英国对待基础设施网络的发展就一向是分散的被动的。投资并没与跟上人口增长以及最大化基础设施建设潜力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英国此前从没有过清晰的长期计划来维护与改进基础设施。要保持全球竞争力,我们现在必须要着手解决这些问题。”而引入新的投资者则成为英国政府在白皮书中首要提出的应对策略之一。这份史无前例的英国基建规划书,为中国这样的外国投资者进入大开方便之门,也成为这一两年间英国基建项目投资热潮的主要推动因素。
根据英国财政部此前的估计,到2015年,英国在能源、水务、交通、电讯和垃圾处理方面的资金缺口达到2000亿英镑。
另据报道,2012年,英国在两个行业中成为了欧洲最大的海外投资接收国:商业服务和软件业,英国分别占其市场份额的24%和34%。英国同样是金融中介行业的首选投资目的地,占欧洲此类交易总量的23%,尽管这个行业在欧洲由于持续的信贷紧缩正在经历全方位的萎缩。2012年,中国在英国的投资大多数集中于服务、能源、食品和采矿等行业,以及高端制造业和基础设施业。
由于中国拥有额外的外汇储备,中国的国有企业和各大公司最近正在利用英国在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上的资金需求,通过购买这些具有吸引力的资产,来获得长期的稳定回报。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已经出资8亿美元收购了伦敦希思罗机场运营商10%的股份,并且购买了英国最大的供水和污水处理公司泰晤士水务9%的股份。该基金曾多次表示,未来有意在英国进行更多的投资。与之类似的是,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最近在至少4项英国投资项目中斥资超过16亿美元,其中包括一个供水项目以及伦敦和曼彻斯特的学生公寓和写字楼项目。英国的宽带基础设施也获得了大量来自中国电信企业的关注,尤其是华为。华为已经为英国的高速电信连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家电信业巨头去年9月表示,到2017年公司将斥资13亿英镑支持英国的电信升级。此外,许多中国企业对伦敦奥运会的基础设施也进行投资。
对那些希望提升其国际实力或者增强在本土市场竞争优势的中国中小企业来说,它们越来越认识到英国虽然在运营成本上可能会略高,但在这里建立研发和设计部门是个不错的选择。英国正在利用其在创新和设计方面的历史来吸引中国企业,这些努力已经引起了投资者的兴趣,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制造商。英国政府刚刚出台一项“专利盒”法,旨在通过激励措施(包括减税政策)来促进外商在英国的专利和研发方面的投资。另一方面,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一直迅速增长。就占全球知识产权申请量的百分比而言,来自中国的申请从2008年的15%上升到了2011年的25%左右。中国在四个领域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知识产权申请量最大的国家,它们分别是专利、实用新型、商标和工业设计。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国对研究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渴望以及英国在支持创新和设计方面强大的文化背景应该是一个很有趣的组合。
2025-01-10 2034 0
2025-01-10 2038 0
2025-01-10 2038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