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刘松玉:为地下空间筑牢低碳“根基”

2025-03-03 2351 0

2月25日,江苏省科协第十届委员会第五次(扩大)会议在南京召开,动员全省各级科协组织在履行“四服务”职能中开拓创新,团结引领全省850多万名科技工作者投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

部分专注机器人、低空经济、新型显示等未来产业、新兴产业领域的专家委员,阐述了他们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体会感悟、真知灼见,助力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基石,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想象一下,未来的每一栋高楼大厦、每座桥梁、每个隧道,不仅稳如泰山,还能更加绿色环保。当前,我国正坚定推进“双碳”战略,这一目标为各行各业提出了绿色转型的明确要求。

据统计,工程建设领域的碳排放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岩土地下工程的碳排放又大约占工程建设领域的四分之一。如何实现岩土工程领域的减污固碳,成为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岩土工程学科首席带头人刘松玉教授深耕多年的“课题”。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既要有技术创新,也要有材料创新。”刘松玉表示,团队主要提出了三条技术路径。首先是智能化技术,通过智能化施工、运营和管理,减少能耗和成本,从而降低碳排放。

减污降碳也是一条被广泛应用的技术路径,即利用工业固废替代水泥等材料,并采用新技术减少材料使用。“例如,我们使用连云港的碱渣、南京钢厂和张家港永钢的钢渣替代部分水泥,既实现了固废利用,又降低了碳排放。此外,我们研发的空气气动加固技术,属于国际首创,利用空气抽真空或加压,以及气体的膨胀性,处理地下工程问题,从而避免使用传统材料。”刘松玉说。

“双碳”战略中,尽管减少碳排放是重点,但部分生产过程不可避免会排放二氧化碳。刘松玉团队研发的碳化固化技术,将这些二氧化碳固化于土壤中,既加固地基,又变废为宝。这项技术由东南大学首创,并获得国际专利。今年4月起,沪武高速公路太仓至常州段,即通常所说的“沿江高速”,将开设示范段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碳化固化技术。这一技术在去年9月成功入选2024年度交通运输行业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

“我们从理论到技术再到应用,形成完整研究链条,并主编了9部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推动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化实施。”刘松玉表示。

作为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刘松玉接过钱七虎院士等历任理事长的接力棒,致力于推动地下工程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学会秉持中国科协“四服务一加强”的宗旨,深耕地下空间开发、轨道交通、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程及污染场地处置等关键领域,为科技工作者和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坚实支撑。

目前,学会设立了7个专业委员会,涉及低碳材料、地下空间、地质灾害等领域,其中,去年最新成立的低碳材料专业委员会,联合高校推进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替代高碳材料,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江苏各项重大工程中,学会组织专家攻克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地铁建设的技术难题,为基础设施建设保驾护航。

每年,学会举办交流大会,汇聚行业翘楚,共探技术前沿。科普活动也成为学会的一大亮点:研学夏令营与东南大学地质博物馆科普基地参观考察,点燃青年学子对科学的热情;“钱七虎院士大讲堂”定期开讲,已成功举办三届,院士本人亲授前沿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后辈勇攀高峰。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