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之所以迷人,不单只是因为山峰有赤子的洁净与美丽,而是它的高度,普通人难以逾越。难以企及的高度,令人想去冲锋。对于导航人来说,挑战珠峰高程测量,让产品能完美协助珠峰高程测量,就像挑战冲上珠峰之巅。
5月27日早上11点,随着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将觇标立于珠峰之巅,直播画面中主持人激动宣布登顶成功,而后是举国欢呼,为国力强盛,为国货强大而欢呼。而在南方卫星导航,宣布成功的那一刻,像是阶段性战斗取得胜利的哨声。由南方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国测一大队)定制开发的“高原冰雪探测雷达系统”(下称“雪深雷达”),经受住了珠峰顶上低氧、高寒、低压、大风等极端恶劣使用环境的考验,成为完成珠峰高程测量人物,也成为此次珠峰高程测量不可或缺的主力设备。
欢呼的背后,是南方卫星导航相关团队,300多个日夜奋战的身影,是南方卫星导航人攀登测绘高峰的决心与耐心。
时光倒流到2019年5月21日。傍晚六点,如果没有接到一通电话,南方西安分公司总经理马卓齐的这一晚跟往常一样。可来自于国测第一大队的电话,提出“雪深雷达”合作需求,打破了这个平常的夜。
六点三十分钟,才挂了电话,马卓齐随即跟相关部门沟通。七点,确定远赴北京,做好前期工作。
一个小时之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瞬间点燃。
早在 2012 年,南方北斗导航定位接收机就曾成功协助科考队勘测珠峰测量点。登山队科考队携带了由南方测绘公司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定位接收机等相关仪器,对“Ⅲ 7 ”在内的五个珠峰测量控制点进行实地踏勘。
虽有成功助力过科考队勘测珠峰,但此次的雪深雷达,仍是一个挑战。
三大难关,毫不退缩
曾参与过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同时参与了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的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项目部主任柏华岗表示,2005年使用的雪深雷达探测仪,雷达与GNSS之间主要通过一条线来串联,无法做到时间同步和位置同步,也正是因为没有做到时间同步、位置同步,后期数据解算效率降低。
作为世界屋脊的珠峰,常年积雪,使用场景特殊且对产品有极高的要求。此次珠峰冲锋,两度因天气等问题而延期。如果想要顺利完成勘测工作,那要面对的是三大难题。
深雪严寒
产品不仅要“扛得住寒冷,还要”“测得深且精准”,需要实现6米的探测深度,并且达到厘米级的探测精度。
极端险峻
测量团队想要冲锋陷阵,考验的不单单是身体素质,而是仪器的专业——重量更轻,集成度更高,稳定性更强的探测仪器。
电磁波干扰
解决电磁波干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解决,要不然无法保障北斗数据的信噪比,数据质量。
有三大难关“加持”,导航人越发激起斗志,积极与集团南方测绘、自然资源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国测一大队)等保持紧密的沟通,南方卫星导航丁永祥、文述生、李宁等人,联动研发、市场、生产等中心力量,攻克三大难题。
经过多方面的筛选和讨论,南方卫星导航最终选择“创享”的主板方案,为“雪深雷达”提供北斗高精度坐标。作为体现南方最好技术水平的RTK,创享将以绝对的优势,完成这次任务。
疫情来袭,与时间赛跑
2020年1月,新冠疫情袭来,几乎打乱开发的节奏。
原计划2月复工之后,团队进入最后攻关时刻。疫情之下,部分人员滞留在各地,只能通过线上远程协调研发。而另一边,核心人员由于是湖北籍,人被直接遣返。
3月15日,项目进入倒计时阶段。时间一分一秒过得清晰,让导航人拧紧时间轴线,加速与时间赛跑的速度,研发主要核心人员保持着紧密联系。
3月23日,距离项目结束还有两天,导航研发团队针对固件的稳定性、屏蔽层的效果以及雷达数据质量等问题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测试。研发人们换着不同的环境测试数据,分析数据。每一组数据变化微乎其微,但在研发人看来,每组数据都需要认真对待,精心分析。
3月24日,虽然前面一天已经对机子进行测试,并保证到仪器的稳定性及测试效果,但大家仍坚持着重复的测试,只有不断的重复,才能保证仪器呈现最好的状态。这一天的测试,像是一场漫长的战争,一直延续到半夜才结束。
3月25日,测试真正完成,整个项目研发结束,可没有一个人松懈。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切又只是开始,最终的胜利,要等到成功登顶的那一刻。
冲刺胜利,勇攀高峰
2020年5月27日,随着雪深雷达成功助力珠峰高程测量工作,南方卫星导航雪深雷达项目完成阶段性的胜利。
未来,高峰远不止于此,南方卫星导航人仍步履不停,除了创享RTK等创新融合的硬件产品外,还将会有如SmartGIS、SmartMap、NRS、管网之星、测图之星等。行业应用从现场采集到一张图显示,行业从地下管网、工程测量、海洋测量跨越到航空测量,行业精度从亚米级行业调绘到工程mm级应用,行业范围由8公里半径至15公里半径,或者精确到一个点。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