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CES 2017折射工程机械哪些强烈信号?

2017-09-28 255 0

文/吴越

9月23日,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及矿山机械展览与技术交流会(BICES 2017)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胜利落幕了,然而,当我们还沉浸在这次盛大的展会的热烈的气氛中时,还留涟着展会给你带来诸多的惊喜与收获时,你是否想到过这届盛展透露并折射了行业哪些强烈的信号?这些信号又有何重要意义?今天,吴越就认真为您梳理出以下几个方面,且供工程机械人资鉴参考。

一、BICES 2017折射了深挖“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机遇本届盛展除了众多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展外,为丰富本届展会活动内容,突出BICES行业引领作用及价值,响应国家有关“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联合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在BICES 2017展会期间共同举办了“一带一路”工程机械国际合作论坛。论坛邀请了3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驻华商务代表出席,着重介绍其国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项目规划以及对工程机械设备的需求,使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与企业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工程机械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状况和发展潜力,以进一步拓展我国企业与沿线国家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全面与深度合作。

二、BICES 2017折射了工程机械的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这次展会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行业巨头不仅悉数参展,而且还纷纷“秀”技术。人们在现场看到,参展企业的产品涵盖工程机械、建材机械、矿山机械、专用车辆和应急抢险救援装备等全产业链。徐工集团、中联重科、柳工、卡特彼勒、国机重工、山东临工、山河智能、北京中车重工等众多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布展,向专业观众介绍自身新技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行业在智能化、信息化、舒适化和安全可靠等方面取得的新突破。

在徐工集团庞大的展台,高端、智能的新一代高空作业平台吸引了专业观众的目光。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徐工首次推出了新一代剪叉式 GTJZ0607E、GTJZ1012E,直臂式 GTBZ30S,曲臂式 GTBZ14JD、GTBZ38S 三大系列共计五款全新产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徐工高空作业平台积极“走出去”,努力拓展海外市场。据悉,今年以来,该类产品已出口至欧洲、泰国、韩国、印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联重科工业车辆公司则带来了混凝土机械、土方机械、建筑机械和工业车辆共4台产品,外观新颖独特,工艺考究。据介绍,这4台产品均是该公司近年推出的新品,力求体现“绿色智能,创享未来”的特点。深耕压路机领域的科泰重工也展出了5款压路机产品。

  三、BICES 2017折射了行业特色领域具有良好发展空间。这届展在设置传统的工程机械、建材机械、矿山机械领域行业最新产品技术及解决方案展区的基础上,还专门布置了行业特色展区。这些专业展示特点鲜明,丰富展会内容,体现出细分行业和重点地域特色。BICES 2017在继续完善上届新增的再制造技术、盾构机械等专业展区的基础上,又新增12个特色展区。如掘进机械-盾构机械展区、 高空作业机械展区、中国北京国际停车设备设施展览与技术交流会展区、现代物流设备与工程机械关联产品展区、墙材及建筑工业化展区、泉州四轮一带及配件展区、济宁机械商会展区、荥阳建筑机械展区、室外设备操作演示区、工程机械模型展示区、模拟驾驶操作体验区等。这些围绕行业和区域发展热点而设立的特色展区,不仅成为展会的新亮点,也揭示了特色领域发展的潜力。

四、BICES 2017折射了工程机械市场已呈现全面复苏态势。盛展可以说是一个大窗口,对工程机械市场具有风向标的预示性。行业经过前几年持续的低谷,如今确已回升。这从今年全行业开年以来都实现销售大幅增长足以说明。在BICES 2017展上同样可以看到。众多企业不仅参展,而且实现现场销售。尤其是龙头和骨干企业,其新品深受客户高度关注。再加各企业精心开展的特色活动与咨询服务,迎来顾客如潮。如卡特彼勒、徐工、三一、山河智能、北京中车重工等领军企业的设备都在自己的展位实现现场签约销售。杭州开颜科技有限公司连续多次参加工程机械展,该公司副总经理吴剑雷深有感触地说,工程机械行业在经历五年多的下滑后,今年出现了大幅增长,这是市场释放出的积极信号。

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及矿山机械展览与技术交流会(BICES 2017)是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展出面积达15万平方米,来自全球的1000多家参展商、逾10万的客户参加了这一堪称工程机械“豪宴”的盛会。从这次“豪宴”中折射出来的上述几个信号,但愿能为所有工程机械人提供参考,从而为老总们深入认清行业形势,掌控企业发展走势,做大做强自己的事业起到有益的作用。

   
                                                                                                               本文系基础工程网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