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模式缘何引国务院会议高度关注?

2017-07-14 205 0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李克强总理的主持召开下,听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展汇报,要求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促进有效投资。为了促进投资,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鼓励地方政府拿出更多优质资产,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各类投资,回收资金继续用于新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实现良性循环。会议也提出要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引人关注的是,会议积极鼓励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这个模式就是我们所说的PPP模式,同时对地方政府提出了要求。显然,会议认为各地政府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强化,这从“会议指出,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在“多证合一”、放宽社会领域投资等方面加快取得新突破”这一要求上可以读得出来。因此,国务院这次会议,至少释放出了这样几个讯息:
  ——要求加大PPP模式的投资力度。为了促进投资,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鼓励地方政府拿出更多优质资产,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各类投资,回收资金继续用于新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实现良性循环。会议也提出要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据了解,今年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民间投资增速相较一季度均有所回落。随着“防风险”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地方违法违规举债监管政策在收紧,外界判断这可能会对后续基础设施投资产生一定影响。对于政府出资的投资基金,会议还圈定了范围,引导资金重点投向公共服务、脱贫攻坚、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大对中国制造2025的支持。因此,强调吸引PPP模式投资是会议的首要深意。
  ——鼓励更多优质资产引入PPP模式。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末,全国入库PPP项目共计11260个,投资额13.5万亿元。其中,已签约落地1351个,投资额2.2万亿元,落地率31.6%。这也是PPP项目落地率首次超过30%。PPP本来指的是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而实际目前的一些PPP项目,多是政府与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三者之间的合作,社会资本被排除在外,这就不是PPP模式。真正的PPP项目应该是政府与民营与私营企业之间的合作,而非公公合作。顶层设计中所指的社会资本,主要指的是私人资本。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真正优质的项目,如一些收费公路等,并不愿意通过PPP模式来实施,推出的项目多是一些未来现金流不佳的项目。中外,当前的社会信用体系也不是很健全,征信系统建设等相对落后,一些国有银行不敢对民企放贷,怕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地方政府对民企也是信心不足,民营企业也对地方政府不信任,大大制约并降低了民间资本参与热情。也是造成一些PPP项目未能按照设计初衷推进的重要原因。 在PPP项目从去年就已经大力推进,总体属于政策暖风不断,社会资本实质性介入机会稀缺的状况下,这次国务院会议,明确地方政府要将PPP模式进入优质资产领域。

  ——为PPP模式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PPP的火热引发的资本活跃,最终要看实际结果。PPP项目的设计初衷当是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双赢,但目前一些项目的落实表明,私营企业、民营资本参与度远远与国有资本不对等,处在不利位置上。鉴于监管规则制定和执行的不完善,当前的一些PPP项目,无疑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前期的《PPP物有所值评价指引》《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等文件评审不规范,容易存在虚假、不合法的评审,政府与社会资本方合作的招标等环节亦不完善,一些公开招标的项目,还存在互相串通招投标等问题。对此,国务院这次常务会议指出,要出台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的法规政策,营造公平法治环境,对在国内注册的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等多部门接连发布文件,对PPP在政策上提供新的支持。 而发改委在2017年最大的动作莫过于在去年年底与证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相关工作的通知》。今年PPP市场的主要突破点聚焦于PPP立法问题和投资退出问题。近期,财政部相关领导表示“PPP条例”初稿已完成,准备公开征求意见。所以PPP立法的推进成果有望在年内出台。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放出的信号,相信国家后续会尽快起草PPP的专项立法,或制定国务院层面的行政法规,统一规范PPP项目整个操作流程。进而保障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的平等竞争、依法竞争。
本文系基础工程网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