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之后四川加大地质灾害排查 是否引发生态移民有待考量

2017-06-28 99 0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决不放弃。”距离“6.24”四川茂县叠溪镇特大山体滑坡灾害已经过去三天,但是救援指挥部仍继续组织救援人员千方百计、科学搜救。
目前,根据发布的失联名单,118人中已经有15名群众通过电话联系并报平安。对于经受此次特大山体滑坡灾害的叠溪镇新磨村村民来说,曾经溢满椒香的小村,曾经在风景如画的松坪沟沟口的小村就此消失了。
  为了避免地质灾害的再次发生,6月26日在茂县举办的第七场新闻发布会上,通报称,阿坝州全州境内全面落实排险除危、紧急避让和全天候检测等措施,对新发现的避灾隐患,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资料显示,叠溪镇新磨村是成都到九寨沟,黄龙的必经之路,曾经经历过1933年8月25日7.3级,2008年5月12日8级两次大地震的考验。目前该村为5.12汶川大地震后原址改建或重建的新村。
  “发生山体滑坡的茂县叠溪镇新磨村位于岷江支流松平沟内的两河口至叠溪海子之间。1933年叠溪大地震除了在岷江干流上的叠溪附近形成堰塞湖群之外,也在岷江支流松平沟形成白腊海等堰塞湖群。松平沟向下注入叠溪小海子(下海子)。此次滑坡造成的河道堵塞即在松平沟下游靠近叠溪海子处。”地质专家范晓分析说,该处属于高山峡谷,几百甚至上千年来,当地独特的地质构造,一直就是地质灾害滑坡、垮塌等多发地带。
  但是为何此次大垮塌之前没有监测到呢?就此,在6月2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许强教授许强介绍,在全省拉网式排查中之所以没有监测到新磨村的地灾隐患,客观原因是:发生崩塌的山海拔3400多米,离受灾村高差1250米,无人居住,山体陡峭,人很难上去。虽然国土部门在汶川地震后做了很多排查,但由于现在的排查主要是人力排查方式,依靠地质人员调查,只能到一定的高处。在难以到达的高处发生了什么,很难知晓。此外,崩塌地带植被茂密,受其遮挡,即使高精度的卫星遥感也难以拍摄到坡体的变形,现有遥感手段也很难发现隐患。
  实际上,根据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后,四川省政府发布的2009年2月12日川发办15号文,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要求要加大地质灾害应急排危排险和避让搬迁实施力度。当时,受灾地区有2300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需要治理,3695处基层群测群防检测网络受到破坏。因此,国土资源厅要求“对纳入规划、需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果断采取搬迁措施,主动避让灾害隐患威胁”。
  对于叠溪镇新磨村是否属于纳入规划的搬迁点,目前没有资料能够证明。但根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裴向军解释,确定是否搬迁,要征求老百姓的意见。没有发生地灾前,新磨村人口密度不大,和周围的村落相比,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很不错,还有花椒种植和旅游产业。在没有发生地质灾害前,人们不愿意搬到生产生活不方便的地方。
  就此,地质专家范晓认为,在“5.12”重建之后,四川受灾地区纳入搬迁规划的区域基本都进行了生态移民,但该地区千百年来一直习惯于生活在半山腰或者山脚下,尤其是很多羌寨历经地震都没有大的损坏,因此可见当地人的生存环境与村寨规模等已经比较适应。加上现在村寨有旅游产业支撑,以及花椒、药材等经济作物,因此动迁的意愿不高,比较困难。“此次大垮塌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生态移民,还得从大规模的排查情况具体分析,或许将涉及到部分区域。”范晓表示。
但是对于此次山体大垮塌,范晓认为,有数据称超过800万立方米,因此应该不会没有任何征兆,比如此前是否有滚石频繁落下、是否有裂缝、暴雨冲刷情况等等。“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当地也肯定进行过大规模的排查,但是近10年的时间山体肯定发生了很多变化。”范晓表示。
  就此,裴向军解释说,地质灾害发生地处于松坪沟断层,历史上地震频发,包括1933年叠溪地震和2008年“5 12”汶川特大地震,1933年叠溪地震对当地的影响超过汶川地震。地震带来的是深度岩体损伤,也就是“内伤”,而不是“皮肤病”。
  许强也认为,几次大地震与这次发生的灾害有关系。汶川地震,对山体造成震裂松动,一旦降雨,就会诱发地灾;同时加上当地山高,导致高层放大效应(鞭梢效应),即山顶部分因为地震的变形会更大,就像鞭子的末梢一样。
  此外,强震还有长期效应,一场大地震往往影响数十年,比如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的影响是60年。汶川地震只过去了9年,我们必须做好长期防灾的准备。
根据四川省的安排,目前已组建滑坡区周边地质灾害排查组,正在对周边的灾害进行排查。下一步,将动用更多的高科技手段来进行监测,包括卫星、飞机、无人机,利用这些手段来逐渐发现隐患,尽可能避免灾害的发生。
  “对于目前仍居住在山脚的零散社区,也需要和地方政府加强互动,对山体进行科学监测,并形成预警和预案,避免地质灾害危机群众财产和生命安全。”范晓表示。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