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车再登CCTV-2央视《对话》 纵论“大国工匠”如何锻造

2015-11-03 335 0

  今年6月15号李克强总理曾经说,中国制造的圆珠笔到底能不能和国外的一样书写流畅呢,这是我们记住的一句话。为什么在这些老百姓看起来简单的中国制造却做不好?事实上,我们一方面有顶尖的人才和核心技术可以造得了高铁、飞机卖到全世界去,但是在圆珠笔这件小事上,我们却遇到了困扰,到底是因为我们设计不出来?还是我们造不出来?央视《对话》(CCTV-2)11月1日晚21:55播出“中国技工世界夺冠背后的思考”。中国中车副总裁孙永才做客《对话》纵论“大国工匠”如何锻造。
   以下为部分“对话实录”:
  “我在德国出差,带什么回来呢?带刮子!我们中国人觉得那个东西太简单了,中国人的智商还搞这个吗,但是事实是我们的刮子就不如人家的,人家一个刮子,不锈钢的,我们带回来很好使。”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孟书记
  这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孟书记曾经在《对话》节目里说的一段话,小小刮子里面照样蕴含着创新。中国人通常的意识里会不在乎小工具和小零部件的生产和创新,但其实就是这种小工具的创新恰恰可以给我国带来更丰厚的利润和改变工业的基因。
  “德国人把一个螺丝钉的设计制造可以甚至于做出一个博士学位,中国人觉得这个一颗螺丝钉,机械制造本科的学生做毕业设计都会觉得太小,螺钉,咱们过去是单个拿手拧,现在来一个十字螺钉,你看这个十字螺钉,了不起的创新,这个创新带来了制造的自动化,上机械了,不用拿人拧了,你说这个创新就这么低人一等吗,错了,这个创新带来的财富创造的社会价值那是非常非常巨大的,比互联网一点不小啊。”
  孙永才:关于螺丝钉这个问题,和圆珠笔的这个问题,高速动车组设计到机械、冶金、化工、电力、电子等诸多行业,现在很多技术都是领先的,但是往往一个小螺丝钉,一个小密封件,一个小的材料,一个降噪材料,一个减震材料,往往都是买国外的。我们的感触非常大。这些基础性的材料,基础性的工艺,基础性的零部件,应该建立更好的创新平台,不然的话,这一块始终是我们的短板。

  刘井宏:可能我们忽略了制造环节和工艺环节,举个简单的例子,包括我们飞机也一样,我们的质量都完全达到了国际比较先进的标准,甚至差距很大。但是有时候出现一些故障以后,我们仔细分析并不是大的一些设计上的偏差,可能往往一个小的工艺或者材料没有选对,或者是工艺没有保障,就造成了这种产品出现质量事故。圆珠笔这件事我也能感觉到,大家看着是一个小东西,其实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结构,关键是在于这个工艺体系建设和制造整个体系化,缺乏有效的监督,才能保证产品质量。

  怎样再造中国制造人才的基因?如何让人才的2.0转化为人才的4.0?如何从机制体制上促进新型产业人才格局的形成?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为产业人才的储备提供有益的帮助?如何让“大国工匠”的精神能够传承?《央视》对话今晚将一一作答。在此仅剧透中国中车副总裁孙永才部分“对话场记”。
  孙永才:刚才看到获奖的选手这么年轻,非常羡慕,看到他们以后也回想起中国中车这些师带徒这一个一个案例,中国中车在师带徒方面建立一种,搭建一个平台,建立了师带徒的工作室,培训室,实验室,给师傅和徒弟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这里我们也有很多的一个一个的案例,像《大国工匠》里面播出的我们中车的宁允展,他是高铁转上架的定位臂的研磨师,他研磨的精度是0.05毫米以下,一般达到0.02毫米,他研磨技术过程当中带了很多的徒弟,定位臂为什么研磨呢?机床很小,机床很难加工,这是一个技术难点,他攻克了这个难点,并且带了一批的徒弟,并且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风动砂轮手工操作法,并评为高铁研磨架上的鼻祖,还有我们“机车神医”——全国劳动模范刁培松,大家都知道,我们有大量的进口加工设备,在企业里边,这些设备易出现故障以后往往修不了,我们的刁培松同志,实际上他一到,可以说手到病除,我们员工赋予了他“机车神医”的称号,他带了12个徒弟,这12个徒弟在进口设备方面发挥很多的作用,同时他是高级技师,也带出了三个高级技师,这样案例非常多。

  主持人:我们问一下孙总,你舍得把你们的这些高技能技师,万一有一天派到学校去当老师了,他们可能在学校待的时间比回企业时间要长了,如果是这样一个局面,您舍得放吗?
  孙永才:从企业自身层面来讲应该不舍得放的,但是在校企联合方面应该建立一下,汤部长给我们建立更好的校企联合机制,为企业培养有用的高技技能人才,这样就是可能大家资源之间共享了。
主持人:这个交流是一个共享的平台,而不是割裂式的今天属于你,明天属于我。
  孙永才:现在来讲,21世纪最大的能力就是共享资源的能力,谁能共享的资源越多,谁的发展越快。主持人借这个机会,我翻江倒海很长一段时间,就关于螺丝钉这个问题和圆珠笔的问题,我多说两句。
  主持人:翻江倒海那么久了,说一说。
  孙永才:大家知道中国中车生产的高速动车组,可以说是国家的一张亮丽的名片。那么高速动车组来讲,它涉及到机械、冶金、化工、电力、电子等诸多行业,现在很多技术都是领先的,但是往往的,一个小螺丝钉,一个小密封件,一个小的材料,一个降噪材料,一个减振材料,往往都是买国外的,所以这一点来讲对我们的感触非常大。所以我们也在分析这个原因,刚才汤部长说的非常好,这是一个基础性、系统性的问题,我在此利用这个节目,也是呼吁企业也好,和我们这些人才也好,以及政府也好,对这些基础性的材料,基础性的工艺,基础性的零部件,应该建立更好的创新平台,不然的话,这个始终是我们的短板。(掌声)
  孙永才:刚才大家都议论的是技能人才,那么实际上现在每个企业都很重视人才,有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
  汤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还有管理水平。
  孙永才:但是企业对这三支人才队伍的培养的重视程度和投入资源是不是一致的?这是摆在企业的面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中车对于技能人才培养应该说打通了三个渠道,就是刚才刘总谈到的。第一个渠道就是成长渠道,把技能人才和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摆在同等地位,我们评定一些相关的专家序列,中车有首席专家,资深专家,目前技能人才就有一位中车的首席专家,有33位是资深专家,他们跟技术人员是一样的待遇。同时,中国中车技能人才当中有50位享受到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这是第一个渠道打通的。
  第二个渠道,就是他的价值体现的渠道打通了。那么价值体现来讲,我们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那么咱们有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人员有自己的实验室,我们也有技能人员的师带徒的实验室和培训室,同时我们还有职工命名的一些先进的操作法,刚才鲁大师说的,把价值体现出来了,这是第二个通道。
  第三个通道,就是待遇人员要和相关人员是一样,有技术工资、岗位工资,如果你的技能水平非常高,你的工资待遇不亚于一个正教授,这是我们的一些做法。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