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配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力学性能及工程应用

2015-10-27 1020 0

陈刚1  干 钢1  张日红2
(1.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8;2.中淳高科桩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宁波 315101)
  摘要:阐述了复合配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简称复合配筋桩,代号PRHC)的力学性能计算方法,进行了复合配筋桩与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简称管桩,代号PC)力学性能的对比,并就结果进行分析,给出复合配筋桩在设计过程中的配桩建议。
  关键词:复合配筋桩;力学性能
  引 言
  上世纪60年代初日本首先研发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随后60年代末我国也开始研究并生产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建筑行业的主导而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到2013年全国产量超过了4亿米。管桩作为一种工厂化生产的预应力基桩,具有施工快、成本低等特点,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随着管桩在建筑行业的大量使用,包括沿海软土地区以及一些七、八度抗震设防区域,其一些显著的缺点也暴露了出来,因此,一些新型管桩及沉桩技术被研发了出来,如复合配筋桩、静钻根植竹节桩、机械连接竹节桩、空心方桩等。
  复合配筋桩,又称复合配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是配置了非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管桩。复合配筋桩是在常规管桩AB型桩的基础上,增加了非预应力钢筋,相比于常规的管桩,复合配筋桩桩身的极限抗弯承载力及桩顶受水平荷载时的延性得到提高,可用于有动荷载要求的抗拔、抗水平力要求较高的基桩,用于有抗震要求的尤其是高烈度地区的基桩时,可有效的减小震区建筑由于桩身质量带来损失。
  1 力学性能
  复合配筋桩桩身力学性能计算方法除抗拉强度及抗弯强度外,其他均与普通管桩相同。
  1.1 桩身的抗拉强度计算
  桩身受拉承载力计算时,应考虑非预应力钢筋的抗拉承载能力,桩身受拉承载力应符合下式的要求:
  其中:——桩身拉力设计值;
  ——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预应力钢筋总面积;
  ——非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非预应力钢筋总面积。
  1.2 桩身的抗弯强度计算
  对于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极限弯矩计算方法,汤关祚1文中提出,在所收集的管桩极限弯矩实测资料中,有97%的试件是因为受拉区混凝土裂缝达到极限标准(1.5mm)而被认为破坏,其中的预应力钢筋应力基本都未达到抗拉强度标准值,因此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计算偏不安全,并提出按下式计算,并被普遍接受。


  其中:——桩身弯矩设计值;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A——桩身截面面积;
  ——桩身截面的内、外半径;
  ——预应力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
  ——混凝土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与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之比;
  ——纵向预应力钢筋分布圆的半径;
  ——预应力钢筋有效预应力;
  王树峰2在文中提出复合配筋桩在普通管桩基础上加配了非预应力钢筋主筋,在抗弯试验中破坏形态更接近钢筋混凝土构件,采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附录E中的公式计算更符合实际情况,并提出:


  其中:——纵向非预应力钢筋分布圆的半径。
  2 桩身力学性能及试验
  为对比复合配筋桩与普通管桩在受弯时的裂缝开展,挠度发展及极限弯矩,将PHC-500(100)AB及PRHC 500(100)II分别进行抗弯性能试验,桩长均为12m。测试将管桩两端开口处半封闭,并在内腔中灌入约5cm高度的水,用于观测抗弯试验过程中桩身渗水情况,试验方案如图1所示。

1—垫板; 2—分配梁固定铰支座; 3—分配梁;
4—分配梁滚动铰支座; 5—管桩; 6—滚动铰支座;
7—支座; 8—固定铰支座
图1 力学试验方案示意图
fig.1 The diagram of the mechanical test
  表1中列出了直径500的相同截面及预应力钢筋配置的PHC及PRHC(除配置非预应力钢筋外,其他均相同)的力学性能计算结果及本次试验室力学试验结果。由表中可看出,PRHC桩的计算开裂弯矩(一级裂缝控制)与PHC相差不大,而极限弯矩比PHC提高较多。试验数据表明,桩身出现裂缝弯矩、桩身渗水弯矩,PRHC桩也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主要原因是:按一级裂缝控制计算抗裂弯矩时,考虑混凝土不出现拉应力,非预应力钢筋也未出现拉应力,对于抗裂弯矩没有太大影响;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非预应力钢筋产生拉应力,对桩身裂缝控制有较大影响;而桩身达到破坏时,受拉区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均达到屈服,PRHC桩极限弯矩比PHC提高较多。
  图2 为试验室试验加载及卸载过程,两种桩型桩身最大挠度变化对比曲线。图中数据显示,桩身在加载过程中,当荷载较小时,PHC桩与PRHC桩桩身挠度差别不大,当荷载较大时,PRHC桩的挠度比PHC有较大幅度减小。
1 桩身力学性能及试验结果表
Table1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the test result of the pile
桩型号
预应力钢筋配筋
非预应力钢筋配筋
桩身开裂弯矩(一级裂缝)(kNm)
桩身极限弯矩标准值(kNm)
PHC-500100AB
11Ф10.7
­
138
236
PRHC 500100I
11Ф10.7
1110
140
303
PRHC 500100II
11Ф10.7
11 14
142
354
PRHC 500100III
11Ф10.7
11 16
143
385
桩型号
试验开裂弯矩(kNm)
试验渗水弯矩(kNm)
试验极限弯矩(kNm)
 
PHC-500100AB
162
189
210
 
PRHC 500100I
 
PRHC 500100II
185
265
354
 
PRHC 500100III
 
  注:1桩身开裂弯矩(一级裂缝)为桩身混凝土不出现拉应力时的弯矩,为理论计算值;
    2试验开裂弯矩为试验中桩身出现肉眼可见裂缝时,桩身最大弯矩;
    3试验渗水弯矩为试验中,桩身裂缝发生渗水时,桩身最大弯矩。
图2 弯矩与挠度对比曲线
fig2 The contrast curve of the moment and the deflection
  3 原位水平静载试验对比
  图3为宁波某工地工程桩水平静载试验,相同截面尺寸PRHC桩与PHC桩的水平静载试桩结果对比图。试验表明,复合配筋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当荷载较小时,水平位移与普通管桩基本一致,当水平荷载较大时,桩顶水平位移较普通管桩小,这与试验室试验结论相同。按照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中对水平承载力的规定,试验中的复合配筋桩水平承载力比普通管桩可提高约20%。

图3 PRHC桩与PHC桩水平静载试验对比
fig3 The horizontal statical test of PRHC and PHC
  4 复合配筋桩基础设计建议
  理论计算、试验室试验及现场工程桩水平静载试验等均表明,复合配筋桩抗裂弯矩及极限弯矩相对普通管桩有较大提高,水平荷载作用下桩顶水平位移适当减小,建议在某些工程中推广使用。陈详3通过试验证实,工程桩桩顶承受水平荷载或弯矩时,桩身弯矩沿竖向在桩顶变化急剧,超过一定深度时,桩身弯矩衰减至接近于0,因此复合配筋桩不需整桩配置,可配合普通管桩按以下建议参考使用。
  1、高烈度区域的管桩基础;
  目前管桩基础使用越来越广泛,在7度、8度区也被大量使用。在地震作用下,桩顶可能承受较大的瞬态水平荷载。建议在桩顶最上一节配置复合配筋桩,并不小于12m。
  2、软土地区的管桩基础;
  浙江、上海、江苏等沿海软土区域也是管桩使用量最大的几个地区,但由于桩顶土质较差,在施工或使用过程中桩身可能承受较大弯矩,并可能导致工程事故。建议根据具体工程,在桩顶软土层内配置复合配筋桩,并伸入稳定土层。
  3、液化土地区的管桩基础;
  液化土中管桩基础,当发生震害时,液化层界面处会产生较大弯矩,而液化层中部则弯曲的危险较大。建议液化土层范围内通常配置复合配筋桩,并深入稳定土层。
  4、桩顶水平荷载较大的管桩基础;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桩顶承受水平荷载时,复合配筋桩的水平位移相对普通管桩较小,根据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中对水平承载力的规定,复合配筋桩的水平承载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建议桩顶承受较大水平荷载时,桩顶最上一节宜配置复合配筋桩,并不小于12m。
  5、其他桩身可能受弯矩较大的管桩基础。
  建议在管桩桩身承受较大弯矩处配置复合配筋桩,以提高工程桩抗弯性能。
  参考文献
  [1] 汤关祚,王清,禹琦.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抗裂弯矩和极限弯矩计算式的探讨[J]. 工业建筑,2001(1):57~59(Tang Guanzuo, Wang Qing, Yu Qi. Discussion on calculating method of cracking resistance and ultimate bending moment of pretensioned spun concrete piles [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01(1):57~59)
  [2] 王树峰,张日红. 复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桩桩身性能的研究[J].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3(8):36~39(Wang Shufeng, Zhang Rihong. The capability reseach of pretensioning prestressed composite reinforced concrete pile[J]. China Concrete and Cement Products, 2013(8):36~39)
  [3] 陈祥,孙进忠,蔡新滨. 基桩水平静载试验及内力和变形分析[J]. 岩土力学,2010(3):753~759(Chen Xiang, Sun Jinzhong, Cai Xinbin. Horizontal static loading test and analyses of internal force and distortion on single pile)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