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杆支护浅谈

2015-09-18 111 0

   [摘要]:锚杆支护实质上是把锚杆安装在巷道的围岩中,使层状的、块状的、整体的、软质的岩体以不同的形态得到加固,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护结构,提供一定的支护抗力,共同阻抗其外部围岩的位移和变形。支护抗力是支护结构约束围岩变形的作用力,任何支护结构都可提供一定的支护抗力。无支护结构时,围岩是自由变形的,应力是自由释放的。有了支护结构对围岩产生约束,因而就出现了一定的支护抗力,当其与围岩应力最后达成平衡时,就形成了一个边学上的稳定结构。
 
  1、锚杆支护的概念。
 
  一般浇筑混凝土属于刚度支护结构,锚杆支护则属于柔性大的非线性变刚度的支护结构,常称为柔性支护,其余支护结构则介于两者之间。
 
  刚性大的支护结构,其位移较小而支护抗力较大,即承受的压力较大。柔性大的支护结构,其位移较大而支护抗力较小,即承受的压力较小。过早地用刚度过大的支护来稳定围岩显然是不经济的,同时过大的支护抗力超过了支护本身的承载能力,支护仍将被破坏而失去支护作用。
 
  所以井巷支护,要求施工初期尽早地进行支护,但又要具有一定的柔性,使之与围岩二起有控制的变形,调整围岩的应力,达成稳定的平衡,而锚杆支护正好具备这一重要特性。
 
  锚杆支护结构,需要解决围岩与支护共同作用中的一系列矛盾。如积蓄围岩中的变形能,既要调整又要释放。既允许一定的变形位移以释放部分能量,调整围岩应力的重新分布,又不能位移过大,以防止有害的松动位移。保持围岩的二次强度。既要及时支护保护围岩强度防止松弛破坏,又要避免太早支护所产生的过大的支护抗力,更不能过晚支护产生松动破坏,导致巷道失稳。既要使支护有足够的强度,又不能使刚度过大。
 
  锚杆支护具有柔性特点,因其柔性使之与围岩共同作用,共同变形又限制变形,减小变形增长的速度。实践和理论都表明,锚杆是在合适的锚固力和锚杆密度所控制下的围岩锚固体,能形成整体性的锚固压缩带,它本身就是具有较大支护抗力和较大可塑性的支护结构,这一结构具有良好的调整和控制围岩位移、压力的作用。
 
  支护的柔性越大,释放和转移到深部围岩上的能量就越大;支护承受的能量则越小也越经济。但支护有较大柔性的同时,还必须有足够的支护抗力,这一支护抗力必须大于围岩的最小支护抗力(围岩发生松动破坏产生的最小松动压力)。否则不能达到稳定围岩的目的,围岩将继续变形位移和失稳。
 
  锚杆支护提供及时、合适的支护抗力,使围岩由双向应力状态转化为三向应力状态,提高并加固了围岩强度,增强了围岩的稳定性和自承能力,通过有控制的变形、位移和一定范围的塑性区,调整围岩应力分布和支护抗力的大小,从而达到支护的技术经济合理性。
 
  2.锚杆支护作用原理
 
  关于锚杆维护巷道的作用机理,目前主要有以下5种理论。
 
  (1)加固拱作用。对于被纵横交错的弱面所切割的块状或破裂状围岩,如果及时用锚杆加固,就能提高岩体结构弱面的抗剪强度,在围岩周边一定厚度的范围内形成一个不仅能维持自身稳定,而且能阻止其上部围岩松动和变形的加固拱,从而保持巷道的稳定。
 
  通过光弹性试验,证实了加固拱的形成。在弹性体上安装具有预张应力的锚杆后,在弹性体内便形成以锚头和紧固端为顶点的锥形体压缩区,如图5-15a。所示。可以推断,若将锚杆沿巷道周边按适当间距径向排列,在预应力作用下,每根锚杆周围形成的锥形体压缩区彼此重叠连接,在围岩中便形成一个厚度为6的均匀连续压缩带,如图5—15b所示,它不仅能保持自身的稳定,而且能阻止上部围岩的松动和变形。挤压加固拱的形成关键在于对锚杆施加预张应力;锚杆预应力的作用一方面在锥体压缩区内产生压应力,从而增大了岩块之间的内聚力(黏结力),提高了岩体强度;另一方面使压缩带内的岩石处于三向受压状态,使岩体强度得到提高。
 
  锚杆支柱的上述作用,并非各自孤立存在,往往是同时并存、互为补充只不过在不同条件下某种支护作用占主导地位罢了。例如,在拱形巷道中用锚杆加固围岩,加固拱的作用是主要的;而在支护平层状的巷道中,就是以组合梁的作用为主了。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