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地下火车站于家堡站 内部换乘步行不超200米

2015-09-16 136 0



效果图
 
  在滨海新区的于家堡,高楼林立间,一座贝壳形的建筑颇为引人注意,这便是有望于不久后随京津城际延伸线至于家堡站工程一同投用的于家堡站。作为京津冀轨道交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城际延伸线至于家堡站工程通车后,滨海新区与北京之间的时间行程将缩短到约50分钟。而作为国内首批地下火车站,于家堡高铁站投用后是否能够带来便捷全新的乘车体验也备受市民关注。昨天,记者专访了于家堡站设计单位铁三院的多位设计师,解密这座地下火车站的创新及便捷之处。
 
  坐城际地下二层上车

  内部换乘步行不超200米
 
  京津城际延伸线工程起自天津站城际车场,沿津秦客运专线经塘沽站至于家堡站,线路全长约45公里,于家堡站是京津城际延伸线的终点站。也就是说京津城际延伸线开通运营之后,京津城际列车的运行终点将由天津站延长至于家堡站。
 
  其实在于家堡站项目总工程师马瑾这些设计人员口中,于家堡站被称为“于家堡枢纽”,因为这个地下三层、地面一层的车站与天津站类似,也是采用了交通枢纽的设计方式。
 
  马瑾指着效果图说,地面层是城际铁路地面站房及配套市政工程旅客、车流进出的出入口,地面的景观公园;地下一层站厅层设有城际铁路售票、候车、出站厅及地铁B1、Z1、Z4线站厅层,出租车停车场;地下二层轨道层便是城际铁路站台层及地铁B1、Z4线站台,社会停车场;地下三层轨道层则是地铁Z1线站台。以后市民搭乘京津城际列车便是在地下一层候车,地下二层上车。
 
  于家堡车站项目副总工程师邢家勇说:“设计时,为了优化整个枢纽的客流组织,专门进行了"三维动态客流模拟",就是为了方便旅客换乘。目前测试看来,高铁与地铁间的步行距离最长不超过200米。这不仅使旅客出行更便捷,也能满足于家堡站交通枢纽远期2030年每日旅客发送量约60万人次、客流量大、客流流线复杂的要求。”
 
  地下部分区域可自然采光

  膜结构设计调节光线明暗
 
  在采访中,马瑾透露,于家堡站地下车站的设计其实是为了使火车站能够更好地融入于家堡周边的城市景致。但地下车站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采光与节能。
 
  走进于家堡站,即便进入地下一层甚至地下二层的部分区域,仍然能够感受到自然光的照射。这得益于设计师的奇思妙想——在候车厅、北侧进站厅、出站厅等处,将地下结构顶板开孔,引自然光线进入地下。
 
  于家堡站采光效果出色的另一位“功臣”便是车站地面贝壳形状网壳穹顶结构上的ETFE膜结构设计。
 
  马瑾告诉记者,这个看起来与水立方相似的膜结构设计,可是在设计的研究比选中PK掉了玻璃、阳光板等多种透明材料脱颖而出的。
 
  国内首批铁路客站

  开展健康监测系统
 
  漂亮的贝壳,这是不少市民第一次看到于家堡站时发出的感慨。“你看,于家堡站地面上这个悬垂拉伸的贝壳形状网壳穹顶结构,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层网壳结构,这样复杂的单层网壳结构体系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于家堡站建筑结构专业负责人高修建颇为骄傲地说。
 
  也正是为了保障“贝壳”结构的安全运转,于家堡站成为了国内首批开展健康监测系统设计的铁路客站。高修建透露:“运行期间,将有"健康"监测系统对地面站房网壳钢结构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便会发出预警,供设计人员进行专业分析进而进行后续处理,这也是在客站运营安全管理方面的新尝试、新探索。”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