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维修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研究

2015-08-20 73 0

  对日益向高精度方向发展的机械设备而言,相应的维修和养护工作变得日益重要。高质量的工程机械维修将使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种工程机械设备的普及化应用提高了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工程机械维护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和养护水平,延长设备的使用周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设备的运行质量,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
 
  1.工程机械维修现状分析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在建设中,工程机械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在固定资产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就针对公路建设市场招投标系统而言,各个竞标企业视人才和工程机械设备为其竞争筹码的重要内容。同时,机械设备也是最直观的反应企业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它在现代化建设工程系统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工程机械及设备状况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施工生产任务的完成,因此,一些施工管理单元将启动技术的施工条件和设备维修管理纳入议程的监管,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施工企业总资产中的施工机械的比例增长率、设备的使用完好率、可使用周期等,都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不可分。因此,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内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使公路建设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以高速公路的建设为代表,在施工期间,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对于大型项目,工期紧,工程项目的工程质量要求又非常严格,必须以高度的现代化施工机械来完成的,性能更可靠的国外各种世界知名品牌已然逐步的打入了国内市场。为了应对这种严峻的竞争压力,国内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已经把重点放在生产和销售,而在维修服务,设备的研发上国内企业所做的努力仍远远不足。另一方面,为了确保施工机械的性能,许多厂家使用进口零部件和组件,由于这些进口部件的认识不足,难以实现后期的自主维修和保养,不仅降低了设备的可利用效率,同时也大幅度的提高了成本,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
 
  2.工程机械维修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工程机械维修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与其它行业维修市场相比,起步较晚,维修设备、修复工艺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发展缓慢。
 
  (2)生产厂家与地方维修企业分离,新产品、新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增大了维修难度。
 
  (3)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各企业都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内部一般都有自己的设备维修厂或维修车间,仅为企业内部服务,没有经营决策权,不能充分利用其专业技术和设备资源为社会服务,维修资源浪费严重。
 
  (4)工程机械维修与汽修“合二为一”,忽视了工程机械维修的特殊性,多凭“经验”修理。
 
  (5)维修服务网点分布不合理,常常有鞭长莫及之感。
 
  (6)各维修企业维修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控制,缺少专门的企业维修水平评估、检查和监督机制。
 
  (7)维修行业收费太乱,无统一标准、竞争无序、不公平。
 
  2.2工程机械维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定期强制保养、计划预防修理”的计划预期检修制度是我国现行的主要维修制度。
 
  (2)制定保修周期及作业内容所依据的磨损规律与当前工程机械实际技术状况差距较大,容易致使维修过剩或维修不足。
 
  (3)体制转型后企业维修设备的能力过剩,维修人员劳动效率低。
 
  (4)停滞不前的观点严重阻碍了机械维修事业的发展。
 
  (5)许多单位现行的维修管理模式是生产型的,而不是生产经营型的。
 
  (6)维修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是维修管理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
 
  (7)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
 
  3.工程机械维修的对策
 
  3.1逐步完善工程机械维修市场
 
  (1)工程机械生产厂家,应改变以往建立各自独立的售后服务网的观念,相互联合起来,以区域为单位,结合各自的产品分布,物色具有专业特色的维修点,并给以专业培训、技术指导及必需设备增置,建立支持各个生产厂家,服务于该区域内施工企业又具有专业化特色的维修网点,真正使维修体系当地化。
 
  (2)建立行业中介服务网。在维修市场主体建立的同时,中介机构也应同步建立。中介机构的存在与发展以不破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市场运行的竞争性、自动性和企业对市场的充分自主选择为前提,尽量避免对市场活动的过多干预,促进市场有序运行、协调发展。
 
  3.2进一步健全机械维修制度和管理体制
 
  (1)应结合我国的国情,采用以可靠性为中心,按时维修与以状态检测为基础的视情维修相结合的维修方式。
 
  (2)维修制度应多样化,复合化,弹性化。
 
  (3)维修制度的改革要与设备的综合管理相结合。
 
  (4)要尽快成立责权统一的管理部门,负责工程机械维修业的宏观调控和规划其整体发展。
 
  (5)工程机械的维修管理,必须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
 
  3.3完善维修制度
 
  由于工程机械的种类繁多、机型复杂、产地不一,制造工艺和材质的差异,不同机械运行状态、作业对象、作业环境及各施工单位的维修条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加上工程机械“易损坏、难修理、多变化”的特点,使得工程机械的维修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种类型的工程机械在施工中的重要性及对可靠性的要求均不相同,而各种维修制度又各有所长,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所以千篇一律硬性推行某一种维修制度,是不符合实际的。国家和行业在维修制度的改革方面要坚持多样化、复合化、弹性化的原则,让企业自主选取适合自己的维修制度,这才是维修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
 
  3.4制定相应的维修模式
 
  与维修制度类似,维修模式也应坚持多样化、复合化、弹性化的原则。施工企业目前拥有的设备种类繁多,各具特点。为了避免维修过剩和维修不足的局面产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让“不同的部件(系)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让“相同的设备在不同的应用场合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
 
  (1)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
 
  目前,在施工现场应用较多的土石方机械和路面机械,多为液压、电子技术较先进的进口设备,这些设备结构复杂、技术先进,发生故障后修理较为困难,应以状态监测(检测)的维修模式为主;而一些小型简单机械,如钢筋加工机械、钻探设备、木工机械、破碎设备等,因其结构简单,发生故障后损失不大,可采用事后维修模式;对有关水泥混凝土加工、运输、浇筑和沥青混凝土加工的设备,如水泥混凝土拌合站、水泥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水泥混凝土输送泵(车)、沥青混凝土搅拌站等,发生故障后将对生产和产品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就应采用计划预防修理为主、状态修理为辅相结合的维修模式,根据生产情况适时安排有计划的维修,并按一定的标准和周期对其进行点检。对于事关人身安全的设备及机构(如转向系、制动系),一旦发生故障不但危及生命,还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所以必须采用计划和预防的维修模式。
 
  (2)不同的部件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
 
  工程机械各个零部件的工况、运动方式、可靠度要求等都不尽相同,因而硬性对整机采用同种维修模式也必然会造成维修过剩或是维修不足。对于那些结构复杂、技术先进的液压动力、控制、执行元件,应采用状态监测(检测)维修模式;对于那些高速运转部件或事关安全的部件如行驶设备的转向系、制动系、发动机等,应采用计划与预防相结合的维修模式;而如铲斗、挖斗、履带行走系及车架之类的部件,可采用事后维修模式。
 
  3.5改革维修组织形式
 
  就计划经济时期而言,我国的国有企业长期“垄断”工程机械维修领域,国有企业的相关维修厂其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和技术支撑,能满足当时市场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推进,这样模式显然难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国有企业的竞争力逐渐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项目分包的维修模式,这也为大大小小的私营和集体性维修企业提供的发展的契机,最终促使了维修市场的形成。市场竞争促使各个维修组织不断的提高维修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改革维修经营模式,使行业朝着更有生命力的方向发展。今后,工程机械维修行业的发展势必朝着国营、集体、私营相辅相成的模式发展,无论那种模式都必须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不断的改革创新,打造国内自主经营品牌,与国际力量相抗衡,保障我国工程机械维修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诗盛,严朝勇,赖仲平.工程机械维修综述[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1(03)
 
  [2]赵金虎.工程机械维修业发展的动向[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3(10)
 
  [3]李毅.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8.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