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桩的趣闻与轶事 丛谈之7

2015-03-11 196 0

贝聿铭的“小女儿”——苏州博物馆设计建筑背后的故事
史佩栋助理 王晓桐 许元祥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
  以前有很多人问贝聿铭,在你设计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贝先生回答,这就好比我的几个女儿,你说我最喜欢哪一个呢?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后,贝老说了,他最喜欢的是这个最小的“女儿”。 

  2006年10 月 6 日,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隆重开馆。贝聿铭远涉重洋返回故乡苏州,为博物馆揭幕。包括法国总理夫人在内的百余位法、德、美、日本、新加坡等国著名人士出席盛典并向贝老表示祝贺。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建筑设计生涯中的封刀之作,它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更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通向未来的一座桥梁,成为引领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典范。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投资达3.39亿元的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上世纪70年,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在建筑界,一度被隔绝的西方建筑文化再次被纳入了国人的视野。1979年,香山饭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第一座由境外设计师设计的建筑,设计者就是世界著名建筑师、美籍华人贝聿铭。
  就是这位大师,接受了新中国第一次向境外设计师发出的设计委托。在中国皇家园林的旧址中,兴建了一座园林式的现代化宾馆。这是一个充满勇气的建筑,它的设计和建造,甚至成为了中国建筑史的重要节点。
  这位曾经为巴黎卢浮宫设计了玻璃金字塔的大师,又一次引发了世人的强烈关注与期待。他将在苏州的三个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边,修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
  贝老原本想让儿子操刀,苏州博物馆新馆馆长张欣了解到苏州请贝老出山的来龙去脉:2001 年,苏州方面专程赴美邀请贝老设计新博物馆。但当时贝老谢绝,说还是让他的儿子来接手此项目吧。 2002 年 4 月 30 日签约之时,贝老突然提出:“合同我来签,我儿子做不了”。问其故,贝老认为,“我儿子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对中国不太了解,这里是文化圣地,北面的拙政园是世界遗产,东面的忠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样一个传统环境中造一座 21 世纪的崭新建筑,是我从未遇过的难题,这太有挑战性了!”
  现年98岁的贝老,祖籍正是苏州,狮子林,原本就是他祖上的家族园林。他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故乡也有一份难以割舍的亲情。同时,几十年来,贝老在世界各地也设计过诸多风貌各异的博物馆建筑。对这一类的公共建筑,可谓经验丰富、得心应手。因此,请贝老来为苏州博物馆做设计,可谓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在如此微妙的地点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对于任何一个设计师,都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千夫所指。但对当时已年届85岁高龄的贝聿铭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他早在孩童时代就已种下的梦想。
  一直以来,贝聿铭始终在探索,如何能够使中国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实现完美对接,走一条既融合了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特征,不是简单的仿古复古的新的路线。
  事实上,早在20多年前,他第一次回到祖国,设计香山饭店时,就做过这样的尝试。
  在设计香山饭店时,他大量提取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符号,尤其是江南一带传统民居的元素,整合了不同的建筑元素。
  饭店不以钢筋水泥为材料,而是采用传统的砖瓦,以低层建筑,因高就低匍匐在层峦叠翠之间,如同植物蔓地生长。大小不同的11个庭园内,瀑布、水池、松林、古藤、山石与香山的环境融为一体。
  但是,和传统的园林不同的是,他在其中又运用了大量的现代化元素,在“常春四合院”上面,采用完全现代化的玻璃采光顶。细密编织的遮阳顶棚,取得了类似竹帘的光影效果,形成了一种“中西合壁”的新面貌。在当时的建筑界引发了轰动。
  二十几年后,贝聿铭回到故乡,在自家园林的附近设计苏州博物馆,他自然而然又选择了园林的建筑形式。这一次,他把传统和创新融合得更加大胆而巧妙。
  考虑到苏州作为一个文化古城,博物馆不能够太过沉重,不要粗重高大,而是要轻巧,灵便,精致,这样才会和苏州整体的风貌比较同意,但是又不能完全相像。
  为此,贝聿铭为新馆确定了一个叫做“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以及被称为“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形态上,色彩的把握,和周围建筑保持一致。在庭院的处理上,保留了很多和苏州过去的园林相似的地方。但在反映园林文化的同时,但又并不是照搬过去的形式,而是将许多苏州传统的东西,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出来。

(贝律铭的“小女儿”——苏州博物馆)
 
  2003年11月5日,苏州博物馆建设工程正式奠基,所有工作都按照计划启动。然而,正在一切都按部就班进行时,一个难题首先摆在了人们的眼前——如何在这样一个毫无回旋余地的寸金之地,既要保护古建筑的完好,又要保证周边道路的顺畅情况下围桩施工?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初有人建议在拙政园增添灯光与新馆遥相呼应,却立即被贝老当场拒绝:“不能碰拙政园一根毫毛。”为此,贝聿铭特意请来了纽约世贸大楼的结构设计专家罗伯逊。当时,罗伯逊对如何保证深达 7 米的地下室不被地下水的浮力浮起来,提出了不少建议,其中,打桩问题就颇费周章,如果采用桩基方案,可能会影响到拙政园的围墙,轻者裂缝,严重则可能有倒塌之虞。为了保护拙政园,设计人员与施工队通力合作,采用天然地基,用混凝土压浮的方式,压重抗浮成功。并且做到了对拙政园没有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当博物馆的基础施工完成后,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但是,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更多的难题。尽管从外观上来看,园林式的苏州博物馆融合了苏州园林和文化的神韵,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技术手段上,同样延续苏州的古老传统。对于贝老而言,他的设计始终是以不断创新而创造了世界建筑历史上的一段又一段佳话,对传统的尊重和延续,只是通过他设计的作品内在的神髓而表达出来的。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大量使用玻璃,和采用开放式钢结构,现代的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质材料,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既传承了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又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充分体现了其提出的“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
  此外,中央展厅顶部是以米字形钢结构构成,完全没有任何支撑,然而嵌在结构中的石材,每块重达三四百公斤。这些都完全是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
  整个新馆的建筑群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和白墙相搭配,清新简洁。
  面对像拙政园、狮子林这样的苏州园林经典,不仅在建筑上超越是一种挑战,而园艺上更是无法超越。贝聿铭认为,传统园林的假山已经做到了极致,后人是无法超越的,为此,他则选择了另辟蹊径。以和拙政园相邻的一面白墙为背景,在前面以石片作为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将其喜爱的米芾山水画加以立体呈现,远远望去就像连绵不绝的山峦将新馆与拙政园相连。
  如果说,当年香山饭店的建成在中国建筑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同时它也为新时期我国建筑和室内设计工作者的创作起到了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的作用。那么,苏州博物馆,则使苏州民居风格和现代建筑和谐对接,融建筑于园林之中,化创新于传统之间,使传统与现实,东方古代文明和西方现代科技相辅相成协调相融。
  对于贝老本人来说,创立一种属于中国本土的建筑风格,香山饭店是一个开端,苏州博物馆则是一个漂亮的结局,他用自己的努力,实现着一个特殊的理想,为中国创造了一种新的建筑语言。他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建筑界的骄傲!

(贝律铭的经典作品——苏州博物馆)

 
  贝律铭在纽约曼哈顿与文学家、诗人、画家木心交好,两个江南人他乡遇故知,英雄重英雄。“师古而不泥古”,继承创新而不是标新立异。贝律铭以建筑为载体,中为体,西为用,在传统的神髓意境上构筑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框架和外衣;木心则利用文学和艺术完美的“焊接”了古典与现代,使传统文化和中文写作免于绝望。陈丹青这样写道:“他(木心)和贝律铭相谈,就是两个老派的,久在异国的江南老侠客,斯斯文文。”后来贝聿铭的弟子去乌镇,与木心商议如何设计他的美术馆。木心笑言:“贝先生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对的,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这不是反讽,而是实话,因为实话,尤甚于反讽。身在他乡,心系故园。两个“根在传统”的老人异国他乡的交游遂传为佳话。

(木心先生与著名建筑大师贝律铭)
  为便于读者了解贝先生生平,笔者特将其简介附于文后——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大师。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其子贝建中和贝礼中在1992年一起创办贝氏建筑事务所。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其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行大厦、苏州博物馆等。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2010年2月11日,伦敦为一个人专门举行颁奖典礼——93岁的贝聿铭获英国皇家金质奖章。

                                                    责任编辑:吴越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