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不完的“短命建筑”缘何屡禁不止?

2015-03-04 164 0


  建筑短命正成为一些城市的通病,现在拆除的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而当下规划失当、品位低劣的建筑又极可能成为未来的拆除对象。据了解,我国建筑平均寿命不到30年,而在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32年、85年和80年。

  我国建筑为何平均寿命这么短?从客观上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持续推进,建设技术显著进步,楼房建筑更新换代相对较快,从砖混结构到框架结构,从低层楼房到高层楼房,原先不错的房子,若干年后就落伍了,成为拆迁对象。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数十年就走过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路,建筑的更换难免会快一些。

  人为因素也不可忽视。有的规划缺乏前瞻性,使建筑很快就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有的随着主政者职位变换,后任不买前任的账,频繁变更城市规划,把好好的建筑列入改造对象;有的建筑质量低、不美观,提早成为需要改造的对象……更重要的是,一些地方官员政绩观出现偏差,重经济增长,轻资源保护,将楼房一拆一建视为增加GDP、获得可观收入的有效手段,导致大拆大建现象频繁出现,不仅耗费大量资源能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城市文化延续,被广为诟病。

  一些地方建筑上的资源浪费,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据了解,我国是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每一栋楼房的拆除,除了钢筋可回收利用外,大量的水泥、砂石、玻璃等宝贵资源,处理不当就将变成污染环境的建筑垃圾,其危害是多方面的。

  水泥、钢筋是建筑的基础材料,但又是能耗、污染较高的产品,那些水泥、钢筋主产地,往往是雾霾天气的策源地。重现蓝天,呼吸清新空气,延长建筑寿命,减少水泥、钢筋消耗,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举措。

  河砂是来自大自然的建筑材料,由于其产生时间漫长,因此十分珍贵,但许多地方的官员没有看到这一点,保护措施不力,导致河砂被超采,河床下切,桥梁险情不断。令人担忧的是,长此以往,子孙后代建房哪有可用的河砂?

  建筑短命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拆楼,拆毁掉的是对资源应有的珍惜之情与敬畏之心。为此,建设新的建筑应当精心搞好规划,提升品位和品质,让“百年建筑”从理想变为现实,同时在城市改造中不采取一律拆除重建的办法,对一些质量较高的建筑,尽可能通过修缮使之焕然一新,建设出节约资源、有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的城市。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