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机场新航站楼建设纪实·攻坚篇:难点变亮点

2014-09-24 167 0

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新航站楼雄姿

1971年,合浦县望牛岭发掘西汉晚期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对造型独特、纹饰精美的羽纹铜凤灯。

43年后,这对广西人心目中的凤鸟神灯造型,奇迹般地出现在南宁吴圩国际机场。

设计师以凤灯为灵感,设计了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双凤还巢”。

过去3年,为把灵动大气的“双凤还巢”造型从图纸变为现实,吴圩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工程建设者把智慧和汗水扭成了一股劲,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把一个个工程“难点”变成工程“亮点”,使面积达18万多平方米的“双凤还巢”成为广西建筑的一个新地标。
 

  2000桩基稳托“双凤还巢”

  为了使雄伟的“双凤”稳稳当当地在地面上“筑巢”,建设者们下了大量“看不见”的工夫。

  据介绍,南宁机场新航站楼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地下熔岩发育旺盛,存在着大量溶洞、溶沟、溶隙等不良地质情况。新航站楼下共有2000多根冲孔桩,超过2/3都遇到了地下溶洞。

  “一开始我们从勘察资料中知道这里的地貌复杂,开始施工后才知道实际情况更复杂,溶洞很多,有些甚至像葫芦串一样。”回忆起航站楼“打基础”的情形,南宁机场扩建工程指挥部第二指挥长罗涛感慨地说,按照要求,冲孔桩必须冲到下面有5米完整岩面支撑的地方,但是这个岩面非常难找,最深的时候打到70多米都还找不到适合的岩面。

  最初,施工人员把片石和黏土、水泥等扔进洞里回填,可最大的溶洞深达28米,相当于一个篮球场的大小。对于这样的“无底洞”,回填的办法已经不管用,施工人员就采取灌注混凝土后复冲的形式来解决。此外,施工人员在两层岩面中间的溶洞中放一个套筒,再灌注混凝土成桩。新航站楼地下最长的一根桩,打了30多米深。

  罗涛说,“为了处理这些问题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仅是做冲孔桩就耗时10个月之久。但这是整个航站楼的基础,无论花多少力气,都要把这个基础工作做扎实,使‘双凤还巢’经得起时间和风雨的检验。”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